• 失意者暴政

    10岁时,霍弗当木匠的父亲去世,由于家境贫寒,木匠工会支付了葬礼费用,还给了孤身一人的霍弗300美元。这个爱读书的孩子,搭车去了洛杉矶,除了打打零工,醉心阅读10年。

    或许看透了世事,他接下来试图自杀,不成,因为没勇气。于是他决定勇敢生活,成了在加州各地流浪的农场工人,干完活就在图书馆读书。40岁时他想参军,又不成,因为患了疝气,只好到旧金山当码头搬运工,此时开始写作。

    9年后,这位年近五十的搬运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TheTrueBeliever:ThoughtsontheNatureofMassMovements”,立刻跻身美国著名知识分子之列。这本书的中文译名为《狂热分子》,我认为不太贴切,因为他只是客观描述人们如何成为群众运动的“真信者”。群众运动在现在及以后,都能找到这样的“真信者”。

    1982年,他获总统自由勋章,此时,距他宣布退休并离开公共生活已经10多年,“不再写专栏,不再上电视,不再教学。我要回到自己的洞穴去——那个我起步的地方”。在他那堆满书籍的“洞穴”里,他也许相当快乐吧。被荣誉最后打扰了一下的他,翌年在旧金山去世。

    除了书,好像他的身边没有其他陪伴。这或许与他处处流露出对人性的不信任有关。他借用拿破仑的话:“虚荣造就了革命,自由只不过是借口。”

    虚荣心,尤其是精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群众运动就不会发生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成了政府公务员,失意的“意见领袖”极少。

    出现大量的失意者,群众运动发生的可能就增大了。其中的领袖,往往是失意的文艺青年。以重要的纳粹人物为例,他们的文艺梦罗列如下:希特勒,绘画和建筑;戈培尔,戏剧、小说和诗歌;罗森伯格,建筑和哲学;冯·席拉赫,诗歌;丰克,音乐;施特莱歇尔,绘画。毫无例外,他们都没实现文艺梦,能量转移到了领导纳粹暴政。霍弗认为,他们的文艺梦在内心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政治野心只是其次,文艺梦碎,是永远无法抚慰的失意。

    成功的商人无法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者,他们的务实的优点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在当前的条件下,按照事物的规律认真做事”,这话令群众觉得索然无味,他们喜欢失意者出身的领袖给他们的许诺:“我将带你们去应许之地,我将让你们实现梦想。”“逃离当下,逃离自身”才是失意群众的心理诉求。

    群众运动最具吸引力之处在于,它暗示参与者可以迅速改变命运。这契合“偷懒”这一人性,工作、节俭、积蓄,听起来都很辛苦,为自己负责即意味着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日常生活显得何等的乏味。德国青年加入纳粹冲锋队,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从自由选择中解脱!——群众运动就这样将失意者从“焦虑、荒芜和无意义的个人生活”中拯救出来。

    这些“自我轻视”的人,在仇恨的引领下,迅速聚集。因为“相爱的人多喜欢独处,只有我们生出恨意时,才愿意寻找同盟,更奇怪的是,当我们的恨意不那么正义和庄重时,寻找同盟的渴望便愈加强烈。这种非理性仇恨驱使我们和同类组成一个坚固的群体”。

    失意的文艺青年,永远都有;失意或自认为失意的人群,永远都有。总有人成为领袖,也总有人在领袖的感召下走向自我牺牲。在这点上,霍弗是悲观的,他认同帕斯卡尔的判断:“本质上,所有人都互相憎恶,爱与慈善,只是表象与假象,在他们内心深处,只有恨。”

    失意者的暴政,可能以各种名义回归,飓风一般扫荡美丽的世界,但通过霍弗的分析,你至少有了预知风暴的能力,至少,不会放纵自己的恨意,不会成为暴政中的一员。

猜你喜欢
  • 张大千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他一生有“三戒”,戒赌、戒酒、戒画虎,都是因有深刻的教训,痛改前非的结果。三十年代初,应友人邀请,张大干和哥哥张善子从上海搬到苏州网师园居住。张善子擅长画虎。以虎讽世。他还在网师园养了一只老虎,提供各种写生形...
  • 唯愿作品能抵得上牛肉我长期写生水田。有一次从水田中观望四周田埂线的组织,很入画。我脱掉鞋站在水田中构思,感到站着所见不如坐下所见更稠密,但水田里无法坐下,情急中便蹲着画,一味追求感受,顾不上久蹲之累。一条水牛在我近旁来回耙田,我突然感到它的...
  • 两位老将,早已解甲,荣归故里。但人生征战并未休。他们目前居于京华一名为“后拐棒”的胡同内,深居简出。周有光喜欢逗夫人取乐,常抖出一个甲子前的陈芝麻烂谷子,调侃老太太。譬如,当年初恋时,在大上海花四元银洋,请张家二小姐听名流云集的西洋音乐会,...
  • 曾在电影中扮演过阮玲玉的张曼玉说:“我觉得阮玲玉的骨子里有一种讲不出来的妖媚。”这句话说得很贴切。民国年间,比阮玲玉漂亮的女人难以计数,但很少有人生具她那样天生的柔媚风骨,甜而不腻、疏朗明媚。“我见犹怜”型的女子,恰如一株翠绿含羞草,好事的...
  • 他出生于一个平民世家,父母经年以种植草莓为生。10岁那年,他看到电视上党派竞选,双方唇枪舌剑,夸夸其谈,初谙世事的他渐渐明白了,并且深为他们口中所说的国计民生而感到疑惑。因为,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知道,全家辛劳一年的收入,也仅仅是维持正常...
  • 这位新首富不仅经商才能卓越,而且饱读诗书、具有儒家情结。早些年时,他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商战经年财富雄,向来万事皆成空。唯有余生管行善,一片净土十世功。”这首诗流露出王健林的“仁”者之心,也符合他的思想精髓:商道即仁道。二十年来,王健林领导...
  • 克洛德·约瑟夫·鲁热·德·利尔是人类革命史上最有资格投机的人之一,因为大名鼎鼎的革命歌曲《马赛曲》就是他创作的。正是唱着这首歌,法国人数次推翻国王,并打败外国敌人。然而,歌的作者却很难被当成一个革命者。当这首歌传遍全国,并被刊发在报纸上时,...
  • 1950年12月的一个冬夜,一代国学大师,曾任北大、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还在赶稿。虽然披着棉袍,可他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妻子俞大彩催他早点休息。他搁下笔说:“我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办的《大陆杂志》赶文章呢。之所以如此着急,是想等钱到手后,请你尽...
  • 我一度和萧军同住在团结湖小区。有一次与萧军树荫下不期而遇,我们坐在一条临街的长椅上说话的时候,我无意间拿了拿他随身带着的拐杖,未料竟把我吓了一跳。这根拐杖的扶手,镶嵌着一块圆而亮的铸铁,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它出来散步,简直是个沉重负担。...
  • 约翰·丹尼斯是英国诗人兼剧作家,写过一部悲剧叫《阿皮尔斯和维吉尼亚》。这部戏于1709年上演后反应平平,没有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戏中只有一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它的雷声效果比以往任何一部舞台剧中的雷声效果都来得逼真,这是由丹尼斯自己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