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志文:以端砚为人生坐标原点

    在笔者印象里,端砚是中国传统文人最醒目的标签。任何人,只要和端砚联系在一起,就被烙上了传统文人的印记:家境贫寒却个人清高、身体羸弱却是精神小强;长袍、眼镜、老北京布鞋,再配上两个红袖添香的小丫环,是我在脑海中给未曾谋面的端砚艺术家葛志文勾勒出的形象。当和葛志文见面时,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着西装、梳大背头、开名车、住别墅,完全以高富帅的形象出镜。

    “何时,端砚已显现出这般气象?”眼前的这位,是我采访过的无数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中的一个,却是最另类的一位。这让我不由得对他的发展,对端砚的未来充满遐想。

    “闲园主人”点石成砚

    约好的见面地点是在闹市,我以为这儿便是他工作室所在地。上车之后,车辆在熟练的拐过无数大街小巷后。路两旁的高楼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耳畔嘈杂的声响淡去,蛙声鸟鸣声声响起。

    车辆在田间的一栋别墅前停下,葛志文按了声喇叭,蹲坐在门口的黄狗站起来,向主人跑过来,边吠边摇尾。推开一扇大铁门,只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料在墙角边堆成了小山。葛志文看着散落的石料,眼睛就放射出光彩,就像逛商场的女孩看到各式各样的衣裳。看到我对石料有兴趣,葛志文也来了兴致:“广东肇庆是端砚人的麦加,我每年,至少要去朝圣一次,这些石料便是我今年从肇庆选回来的。选每一块石料都像皇帝选妃。”

    说完,他竟然一个人在石头堆里翻弄起来,掂量重量、比划形状、观察纹理……就如同小男孩在检阅自己的玩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视我的存在。在把玩良久之后,他选取了一块石头,抱在手里,穿过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跨过精致的石拱桥,走进狭小的石料切割室,步伐轻松如走凌波微步,但整个造型却如同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又一次,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端砚艺术家创作时的情形?

    开料室内,刺耳的声响惊飞了周围树上的鸟儿;飞溅的火星让围观者不敢睁眼;最终,弥漫的粉尘把我驱赶出开料室。良久,他才从室内出来,摘下口罩,卸下蓝大褂,带我走进了那栋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门帘上是两个苍劲大字:“闲园”。字是诗人俞律的墨迹,而名为“闲园”的二层小楼,就是葛志文的工作室。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是葛志文的“闲园”。号称“闲园主人”的葛志文喜欢田园诗那种悠闲的意境:每天睡到自然醒后,在园内浇浇花,逗逗狗,或者接待那些天南海北乘兴而来的朋友;或者站在“闲园”阳台上看那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户耕田播种。无论是浇花的雅兴,逗狗的闲情,饮酒的豪气,还是农户们务农时恬静的生活,都是葛志文创作时灵感的源泉。

    在闲适中找到灵感后,把灵感凝聚在刻刀之上,点石成砚,一方方妙手天成的端砚就已成型。

    为端砚“自废武功”

    今年35岁的葛志文,早在2009年,就被南京市政府授予“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时至今日,他依然是南京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全国端砚业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然而,在葛志文眼里看来,无论是“最年轻的大师”还是“最耀眼的新星”都是恰当的。因为,葛志文的从艺历程,是吾家“泥瓦匠”初长成的演义。

    葛志文和端砚的亲密接触,还要从1995年说起。那一年,年仅18岁的葛志文高中毕业后,只身一人从苏北农村来到上海。机缘巧合,在一家工艺美术品厂谋得了一份工作,做起了石器雕刻、打磨的泥瓦匠。泥瓦匠是一个既脏又累,还挣不到钱的工作,但是葛志文却在泥瓦匠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自幼喜欢绘画,但苦于没有老师指点,没有同好者切磋。如今,能把雕刻作为自己的工作了,有师傅指点、同事交流,一方石料经自己打磨之后就能成为工艺品,这极大地激发了葛志文的创作热情,葛志文的艺术天赋很快就通过泥瓦匠这一身份表现出来。

    “艺术洁癖”迟到的回报

    因为葛志文一直偏执地坚持“只雕刻属于自己的作品”为创作原则,从选材、构思、雕刻都要自己主导。这与工厂“客户是上帝”的宗旨发生了冲突。1998年,葛志文从工厂辞职,在南京开出了一家工作室,开始追寻内心的声音,把目光转向文化性更浓、艺术性更高的端砚雕刻上。“自己开工作室就不需要受人束缚,随心所欲地雕刻”葛志文当时的想法很天真。

    这种“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作,很快就让葛志文遭遇了冰冷的现实:端砚制作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而工艺美术是一个讲究出身、名气的市场。在端砚制作上一无师承,二无名气的葛志文走进了死胡同。整整八年时间,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端砚作品都无人问津。在葛志文生活最困难时,曾经有人出高价,希望葛志文能复制自己,创作类似“慈善归源”、“金牛壶王”这样的作品。但是却被葛志文拒绝了。

    葛志文是个在艺术创作上有洁癖的人。只创作自己喜欢的题材,只雕刻自己想雕刻的作品,绝不让自己的作品出现雷同。在葛志文看来,艺术品应该是唯一的,如果雕出的东西能够复制,那就成为了商品。终于,葛志文为自己的“艺术洁癖”付出了代价:作品叫好不叫座,以至于此后几年时间,葛志文不得不寄居在姐姐家,以姐姐的工资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埋单。

    直到2006年,葛志文带着20多件端砚作品赴新加坡办展览,取得了轰动效应:一方枯竹砚以接近20万元的价格卖出,创下了同类型作品的收藏价格之最。从那以后,葛志文的端砚作品达到了5万元的起步价,葛志文的艺术偏执终于得到了回报。

    在卖出了自己的作品后,葛志文远离闹市,盖起了一栋名为“闲园”的别墅。年纪轻轻,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但是作品风格却一点都不“隐士”:回想起儿时生活的艰辛和母爱的温馨,就制作一方名为《难为的岁月》的砚台来玩味,一个针线匾,一个顶针,乡村生活就跃然砚上——葛志文的端砚作品,不似传统端砚那样风月无边,而充满生活气息;看到西南地区干旱,就创作了一方名为《难以抚平的伤痕》的砚台,一只布满皱纹的手,一片龟裂的土地,让砚台就如同纪录片一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唐伯虎有句诗: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种惬意的生活,在“闲园主人”葛志文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唐伯虎不会为了换酒钱,把桃树摘成凸枝。“闲园主人”也不会为了名利放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一年最多只做十方砚台,只会把其中少部分拿出去拍卖,最好的留给自己和朋友欣赏把玩。

猜你喜欢
  • 野兔和刺猬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原野上,生活着一只机灵活泼的野兔和一只身披尖刺的小刺猬。它们住在同一片森林里,每天都会在这个广袤的天地中面对各自的困境和挑战。野兔喜欢四处奔跑,在草地上跳跃欢快。它们十分聪明和灵巧,总是能够快速地找到食物和逃离潜...
  • 祖父和孙子祖父是一个年长而智慧的人,孙子则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无限活力的孩子。尽管他们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年龄差距,但他们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上的联系,更是一种心灵契合。从孙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祖父就成为了他的引导者和导师。祖...
  • 三个小伙计从前有三个小伙计,他们是村子里的好朋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小明、小强和小华。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乡村,那里有绿草如茵的田野和清澈见底的小溪。小伙计们经常一起玩耍、探险和冒险。小明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男孩。他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探...
  • 魔鬼的三根金发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镇被一只邪恶的魔鬼所统治。这只魔鬼非常聪明和狡猾,以至于没有人敢与之相抗衡。他的力量源自他拥有的三根金发,每一根都代表着不同的力量。镇上的居民们生活在恐惧与压迫之下,他们渴望着一个英雄的出现,解救他们脱...
  • 在古老的乡村中,有三个纺纱女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美丽的外貌而闻名于世。她们分别是小云、小红和小玉,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却有着相同的梦想和渴望。小云是一个勤奋而聪明的姑娘,她从小就展示出对纺纱技艺的天赋。每天早上,她都早早地起床,手持纺车在家中...
  • 白雪轻轻地飘落在小镇上,像一缕缕纱帘般美丽。镇上的人们都忙着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圣诞节,街道两旁布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装饰一新的商店。在小镇的一角,有一家玫瑰花店。这家花店是由一个名叫梅丽莎的女孩经营的。梅丽莎是一个热爱鲜花的人,她每天都会精...
  • 上帝的动物和魔鬼的动物在一个美丽而祥和的世界中,上帝创造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这些生物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其中有些动物被称为上帝的动物,它们代表着善良、温柔和智慧;而另一些动物则被称为魔鬼的动物,它们体现着恶意、凶狠和欺骗。这...
  • 小母鸡之死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农村,有一只年老的小母鸡。它已经在农场生活了很多年,成为了农民家庭的一员。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日子里,小母鸡是家人们的宠儿,被喂养得相当好,并且享受着自由自在的农场生活。小母鸡白天在农场周围的绿油油的田地里觅食,广播...
  • 贫穷和谦卑世界上有很多种财富,有金钱财富,有地位财富,也有内心的财富。当谈到贫穷和谦卑这两个词时,很多人会立刻将它们与经济状况联系在一起。然而,贫穷和谦卑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金钱和物质。贫穷并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困难和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一种心态和...
  • 小红帽从前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小红帽"。小红帽有一头亮丽的红色卷发,戴着一顶红色斗篷,她是村里最可爱的孩子。有一天,小红帽的妈妈叫她去看望生病的外婆。妈妈告诉她要走的路上要小心,不要离开大道。叮嘱完毕,小红帽便背上了一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