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冲浪”:体验在地球村做客的温情

    “沙发冲浪”不只是一个沙发那么简单——我们要准备好的,是对陌生人的信任,毫无条件的信任,并且毫无疑虑地给予利益,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我在北京当“地主”

    北京奥运期间,我在自己的沙发上,先后接待了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沙发冲浪客”,不但了却了我为奥运服务的心愿,还使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地主”。

    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沙发冲浪”,当“地主”也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缘。那还是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周,刚从欧洲留学回北京的一个大学同学,忽然给我打来求救电话:“我家客厅的沙发快要被冲爆了,能不能借你的沙发替我接待一个来自意大利的‘沙发客’?”

    老同学是一个资深“驴友”,为了顺利借到我家沙发,他差不多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为我描述“沙发冲浪”的美妙和渊源:“‘沙发冲浪’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种‘互助游’旅行方式,它的英文单词由couch(沙发)和surfing(冲浪)组合而成。最初源于几个美国年轻人建立的‘沙发冲浪’网站www.couchsurfing.com,这个网站实际上就是一个全球免费住宿的交流平台。它的理念是,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家门,腾出自己的沙发,给远道的旅行者提供一个免费的住处。只要注册成为该网站的会员,你就可以到其他会员家中作客,或者邀请他们来自己家里寄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沙发客’都可以走进一个异地陌生人的家庭,享受他家的沙发,受到热情的招待,体会最原汁原味的当地风情。这种‘互助游’首先是降低了旅游成本,其次是增加了旅行深度。参与‘沙发冲浪’的旅游爱好者被称为COUChsurfer——‘沙发客’,接待者被称为‘地主’……”

    还没等老同学说完,热衷于新生事物的我立刻拍板说:“来吧,来吧,没问题,谁让我喜欢当‘地主’呢,反正咱家的沙发闲着也是闲着。”当天,我便注册成为了“沙发冲浪”网站的会员。

    在该网站,“沙发客”完全是依靠信誉度得到驴友们信任的,没有信誉度的会员,几乎没有机会被别人邀请到家中“冲沙发”。如果他所有的信誉记录都是良好的,那么其他会员就会很放心地为他敞开自家的大门了。看来我够幸运的,第一次当“地主”,接待的竟是一位“钻石”级别的会员。

    当维拉从机场大门出来的时候,我一下就认出了他——简单的装束,巨大的背囊,半旧的沙滩凉鞋和一脸灿烂真诚的笑容。和维拉拥抱之后,他拿出一瓶包装精致的意大利红酒说:“这是我为‘地主’准备的小礼物。”我笑纳了他的红酒,就这样把一个陌生人领进了自己的家中。

    见多识广、常年在地球村做客的维拉,基本上就是一个“全球通”,他向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五彩缤纷的窗口。27岁的维拉在意大利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有一个美丽的印度裔女友,他还是帆板冲浪和滑翔伞的高手。他到不同国家旅行,想遇到不同种族的人,走进他们的家庭,来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维拉会一点点中文,他举着手里的汉语词典对我说:“我喜欢中国,汉语将成为我要掌握的第六种语言。”

    继维拉之后,我又接待了3位“沙发客”,他们分别来自立陶宛、智利和美国。在与这些“沙发客”不断地接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做一个“沙发客”,能拥有如此生动、美妙的人生,这太令我神往了!

    在巴黎体验“沙发冲浪”

    2008年12月,我终于放下手头的一切,背起行囊,准备亲自去欧洲体验一下“沙发冲浪”的乐趣。

    我的第一站是法国巴黎,我选定的互助对象是巴黎的资深女“地主”芭芭拉。这个“地主”非常细心,通过电子邮件她详细询问了我到达的时间、是否需要接机、住宿安排、旅行线路等事宜。

    然而不巧的是,我到巴黎的当天,芭芭拉家忽然有亲戚到访。芭芭拉安慰我说:“不用担心,我会联系巴黎另外的‘沙发冲浪’会员来接待你。”芭芭拉非常负责地打开他们的档案给我看,还骑着小摩托亲自把我送到会员阮清龙的家。

    阮清龙是越南裔的法国人,是一家进口贸易公司的员工。他的公寓只有十二平米,朝阳的一个窗户,可以俯瞰香榭丽舍大街。这是一个微缩版的起居室,但却并不妨碍他热情慷慨的待客,每周至少有一天,都会有“沙发客”入住他的陋室。

    阮清龙说:“让我的客人融入我的生活,这是当‘地主’必须要做到的一条。”他陪我在巴黎穿街走巷转了一整天,还一起去了拉丁区的酒吧。坐在露天的座椅上,喝着清冽的扎啤,拉丁舞曲在耳际欢快地跳动,让我真切地体验了一把闲适、浪漫的地中海生活!在酒口巴里我们看到一个亚洲面孔的中年男人,阮清龙说:“不如我们打赌来猜测一下他的国籍怎么样?谁输了谁今晚‘冲沙发’。”结果阮清龙输了,我也输了,但那天晚上,他执意把舒适的床让给我,自己去“冲”了自家的沙发。

    因为第二天我要去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阮清龙又把我送到了住在郊区的会员罗茜家。罗茜和她的丈夫新婚,她丈夫英语讲得不太好,但是非常热情。罗茜家的外墙上,爬满了常春藤和紫罗兰,室内又仿佛是一个热带小岛,满眼都是明亮的绿色植物。

    我和39岁的罗茜相处得非常愉快,她亲手教我做地道的法式早餐,我们交换食谱,谈感情说旅游,真是相见恨晚。我这才知道,原来罗茜和她的丈夫,竟然是“沙发冲浪”得来的姻缘。两年前的罗茜,曾是新西兰的一名律师,在离异多年后独守空房,她一直试图“找到家的感觉”,她认为这个家就在地球的某个地方等着她。她接着说:“于是我抛下了在新西兰的一切,开始了一段为期三个月的欧洲之旅。在那里,我迷上了‘沙发冲浪’。在巴黎‘冲浪’时,与31岁的男主人汉斯共坠爱河,于是结下了这段美妙的姻缘。”

    罗茜的丈夫也自豪地说:“如今地球上几乎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国界,旅行者的足迹无处不在。文化背景各异的家庭,成了旅行者最好奇的神秘地界。现在,我们每年都要接待20多名‘沙发客’的造访。‘沙发冲浪’太美妙了,人们通过沙发,得以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和信仰,聚拢在一起。”

    之后的3天,我又回到了芭芭拉的家。在巴黎游玩了5天,却辗转了3个“地主”家进行“沙发冲浪”,这听上去有点辛苦,但对我来说收获却太大了。这种切入当地家庭的“深度游”,绝不仅仅是免费住宿,它彰显的是地球村里,陌生人之间的真诚、信任、沟通和理解。

    我到维也纳的那天,天上下着阴冷的小雨,不料到机场来接我的却是“地主”的弟弟哈尔德。他告诉我说:“姐姐临时出差了,三天以后才能回来。”哈尔德直接把姐姐家里
    的钥匙交到了我的手中,面对我的万分惊讶,他解释说:“很遗憾,我也不能送你回去,晚上我还要去音乐厅演出。”

    他写了一张姐姐家的地址给我。就这样,在小雨中的维也纳,我拿着一把温馨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陌生的家门。“地主”在餐桌上给我留下一张这样的字条:别客气,这儿就是你的家!我去过中国,在那里我受到过热情的款待,回报的惟一方式就是接待其他的“沙发客”,我相信施与比接受更有幸福感。

    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被“冲浪沙发”连接起来了。并且,我坚信,回国以后我也可以把自己家的钥匙,交给一个完全陌生的“沙发客”了。

    在巴塞罗那过温馨的圣诞节

    游完奥地利已经是岁末年尾,圣诞节的气氛早已浓烈地在欧洲各国的街头渲染开来,到处游人如织,无数个圣诞老人、圣诞树和圣诞礼品装饰着大街小巷,使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我的下一站行程是西班牙,听说巴塞罗那过节气氛比较浓烈,于是我决定圣诞节去那里度过。我搜索了几个居住在巴塞罗那的“地主”,发请求信件的时候,我特意强调了“是否可以接纳我过圣诞节?”第二天,便有两个“地主”向我发出了邀请,我和其中的巴罗佐取得了联系,他非常热情地在邮件中描绘了他家过圣诞节的情景,让我不由得心驰神往。

    巴罗佐定居在都柏林的姨姨一家也回来过节了,加上其他亲戚一共有12人。有一些长辈们不会英语,无法与我交流,他们也不懂什么叫“沙发冲浪”,但因为我是巴罗佐的朋友,他们那一大家人,就这么毫无疑虑地接纳了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巴罗佐的外婆每看见我一次就说:“中国,好!奥运会,好!”她那慈祥的面容,总让我想起自己远在苏北老家的奶奶。

    令我难以置信的是,巴罗佐家的十二个人,每人都为我准备了圣诞礼物,巴罗佐的礼物是藏在圣诞帽子里的一个玻璃松枝,在圣诞贺卡上他写着:中国“沙发客”,圣诞快乐!把我这个漂泊在异乡的“沙发客”感动得一塌糊涂。我回敬他们的礼物很轻,是中国民间的剪纸画,他们却都如获至宝。

    巴罗佐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随后我们跟着他的父母去教堂参加圣诞弥撤。午夜时分,天主教堂里仍然灯火通明、门庭若市。古老庄严的大教堂里,虔诚的心愿和世俗的欢乐就这样几百年不变地交织着,这是西方文化给我心灵的又一次撞击。

    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半夜时分达到最高潮。当深夜来临,教堂里的唱诗班就挨家挨户地来到教徒家门前,齐声唱起圣诞颂歌。巴罗佐的父母走出门来,热烈地加入他们的歌唱。唱罢,又把大家邀入家中,以茶点招待。说笑一番后,唱诗班就再到别人家去唱,巴罗佐一家也随同前去。“报佳音”的队伍愈来愈大,一家家地唱下去,欢乐的气氛愈加高涨,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天明。

    第二天,圣诞节的庆祝还没有结束。按照巴塞罗那的传统,25日在外婆家团聚,26日在奶奶家团聚。我随着巴罗佐一家,浩浩荡荡地又来到了巴罗佐奶奶位于郊区的家。

    他奶奶家门框上悬挂着一束槲寄生,我走进去的时候,巴罗佐迅速地亲了我一下,我的脸一下子羞得通红。巴罗佐的姑姑扶着门框笑着说:“不要害羞啊,不要害羞啊。”原来,按照传统习俗,圣诞节时,凡是女子站在槲寄生下面,任何人都可以去亲吻她。那些顽皮的男孩子,常常故意把女孩子引到槲寄生下面,理直气壮地亲吻。我对巴罗佐笑笑说:“谢谢你的吻。”因为我知道,这无关乎爱情,却洋溢着温情。

    巴罗佐的爷爷拿出了他亲手酿造的葡萄酒让大家品尝,餐桌上摆满了无数的海鲜和甜点。身在异乡却不感到自己是异客,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西班牙家庭。吃饭时,巴罗佐提议我为大家唱一首中文歌曲,我唱的是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之后,我们一起去了巴塞罗那的海滩,当地中海灿烂的阳光从额头照到脚背时,我觉得自己像太阳能光板,源源不断地接受着温暖的能量。而在这冬日里最大的奢华,就是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

    经历了这次欧洲“沙发冲浪”之后,让我懂得:“沙发冲浪”不只是一个沙发那么简单——我们要准备好的,是对陌生人的信任,毫无条件的信任,并且毫无疑虑地给予利益,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这使我们对人类的善良本性仍然保持信任,并将为我们打开通向他人心灵的大门。而这些,也正成为一个又一个远方,让我梦牵魂绕的最深理由。

猜你喜欢
  • 他比她大8岁,显得很老。她的脚有些跛,走起路来很不好看。他捡破烂,她就在家等。她有个很小的愿望,那就是盼着开春,她说那样两个人捡的破烂会比一个人多。他们是这个城市最贫穷的人,可他们的彼此恩爱在城市里又是那样难得。那天晚上是圣诞节,他知道街上...
  • 老城区里住着一对七十岁上下的老夫妻,两人膝下无儿无女,彼此相依为命。老头儿有一辆自用三轮车,每天他都会载着老太太去公园晒晒太阳,做做运动,然后到菜市场买菜回家。这样平静而幸福的日子过了好些年,有一天却被打破了。这天,老太太在餐桌上吃饭的时候...
  • 清晨,一缕阳光从窗口透进客厅,照到文章脸上,他醒了过来。妻子马伊琍坐在他身旁,正看着他,目光里满是爱惜。她递过两个小红本,说:“这是结婚证。孩子被保姆送到我妈那里了,走,我们去离婚吧。”文章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经马伊琍提示,他才依稀想起昨晚的...
  •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仍在津津有味地听着章明炽老师的精彩讲授,一位老人似乎毫无察觉,从教室后排蹒跚地走上讲台,孩子似的望着老伴微微笑着,静静地站在他的身旁。章老师一脸歉意地看向学生,牵起她的手,把她带到后排坐下,接着继续讲课。这一幕被学生定格晒...
  • 梁奶奶的故事刚一开始,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梁奶奶继续娓娓道来:“在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后我就去读书了,读了四五年书后我就回到未婚夫家做童养媳,当时未婚夫已经去参加抗日了,后来我去找他,也希望参加抗日,在他的帮助下我当上了一名老师。”当上老师...
  • 1认识美棠那一年,饶平如26岁,从黄埔军校毕业,打湘西雪峰山外围战,差点丢了性命。他说:“那时候一个人,不怕,不知道怕,男孩子的心是粗的。”抗战结束,1946夏天,饶平如的父亲来了一封信,希望他借着假期回家订亲。“父亲即带我前往一个世交伯父...
  • 18岁那年,尚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奉父母之命娶了亲,新娘许宝驯大他四岁,是一个裹小脚的旧式闺秀。“五四”运动后,逃离旧式婚姻,是一种潮流,像俞平伯这样风流倜傥的年轻人,爱情该是轰轰烈烈,千回百转,但这桩不被看好的旧式婚姻,经他们一走,就...
  • 琼斯发觉,做警察的丈夫突然整个人都变了。两人已经好久没亲热了,甚至连最起码的拥抱和热吻都没有;罗宾开始喜欢戴手套,纵然天气很热,也会穿上厚厚的皮靴。更奇怪的是,他开始跑去阳台接电话,通完电话,还将来电号码删掉。女人的直觉让琼斯得出了结论:罗...
  • 我见过的最幸福的一对伴侣,不是在杂志上,不是在公园的藤椅上,不是在日剧韩剧里,就在我的家里。 父亲认识母亲的时候还在当兵。 到了婚龄,回家探亲的时候,姥姥说:“给你娶了个媳妇。已经交了礼钱,你去见个面吧。”母亲双亲早逝,长兄为父。最大的舅舅...
  • 一我父亲弟兄三个,大伯家两个女儿,二伯家一个女儿,于是,我有三个堂姐。大堂姐嫁到了二百多里外的省城,她的老公在大学里教书,三十七岁就被评为了教授,大堂姐夫是教营销策划的,在外面办了个商务咨询公司,给一些公司出谋划策,生意不错,还有专职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