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低调是一种品格

    苏小卫曾经多次自言她是一位业余作家,而就是这位不肯抬高自己身价的“业余”作家,多年来默默无闻地呕心沥血,为我们捧出了一部部惊世之作。说起苏小卫的“业余”,她在初入道时的确是业余,当年,她的丈夫霍建起因拍摄电影而苦恼找不到好的剧本时,在家做贤妻良母的苏小卫挺身而出。她对丈夫说,她要试着写剧本,为丈夫的艺术之路助一臂之力。从此,她果然就试着写起剧本,一部接一部,几乎多数被对剧本很挑剔的霍建起相中。于是,在她试着写剧本的那几年,电影《暖》《赢家》《那山、那人、那狗》被无数观众叫好的影片先后被搬上银幕。

    苏小卫的低调不仅仅体现在创作上和对自我评价的谦虚上,更重要的是她写出的剧本被拍成电影获奖后,她很少抛头露面。记得早些年她写的《那山、那人、那狗》获得金鸡奖后,苏小卫也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而在庆功宴上,当记者蜂拥而至围着导演霍建起进行现场采访时,苏小卫则手拎提包,静静地待在一边看热闹。苏小卫说,她习惯默默地站在丈夫的后面,因为自己是业余作者,“业余”就应该低调和谦虚,保持这样的心态,写出的作品才会真实感人,才能打动更多的观众。而在她创作的另一部电影《暖》再次获得金鸡奖时,苏小卫也同时被评选为最佳编剧。在金鸡奖颁奖晚会上,人们看到的只是前来领奖的导演霍建起,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他的妻子苏小卫却没有露面。后来,大家才知道,丈夫霍建起去领奖,而苏小卫却因为在家带孩子而放弃了去领奖。

    因为电影《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为人谦虚的苏小卫对作家莫言充满了敬重。有一次,一家电视台安排莫言、霍建起、苏小卫做对话节目,苏小卫在现场一口一个莫言老师,态度诚恳,言语中皆是对前辈的敬仰。在对话中,她坦诚地对主持人说:“莫言老师特别扶持我,我们的距离差得很远,没什么可争的,不是交手的量级。”这是一个编剧对文学的充分尊重,更是对曾经帮助过她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如果没有这样低姿态的胸怀和谦卑的心态,就难以写出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

    2008年,由苏小卫编剧的《沂蒙六姐妹》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并先后获得多种国家级和省级奖项。而当初请苏小卫做这部电影的编剧时,她曾经不愿意接这个活,原因是她没有沂蒙山区的生活体验,怕写不出让沂蒙人满意的剧本。可她来到沂蒙山区后,便被沂蒙山区老百姓的淳朴和善良深深打动了,经过近一年的体验和走访,她成功地创作出《沂蒙六姐妹》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而在编剧的署名上,她的低调姿态让委托方和拍摄方深受感动,她坚持不署自己的真名,而是署了思芜这个笔名。电影在各地火热上映后,媒体对这部电影纷纷报道,影片导演和演员在电视上频频亮相,而苏小卫又退到了幕后,她从未有过到前台展示一下自己的想法。苏小卫就是这么低调。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编剧苏小卫功不可没。不说别的,影片中的许多台词,就给人震撼,比如母亲元妮拼命救助被地震埋在废墟下的丈夫,突然,余震又来了,眼看着丈夫被压死,元妮对着天空嘶哑着哭喊:“老天爷,你王八蛋!”又比如,多年后,谈到失去的亲人,元妮的话是,“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哪个男人能用命来爱我”,这些语言都如利斧劈竹,干净利落、毫不犹豫地直戳人的内心,让人心灵颤动,泪水满盈。因此,导演冯小刚评价苏小卫时说:“小卫的剧本有感情,台词特别扎实。尤其母亲李元妮这个人物的每一句话都特别接地气,有烟火味。”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后,有很多人充满期待,希望编剧苏小卫应该和冯小刚的“规格”一样出现在海报上、宣传册上,出现在各种报道中,可苏小卫的名字却很少见,这一次,苏小卫又退到幕后,选择了低调。

    这就是苏小卫,一个喜欢低调而又甘愿选择低调的女人,一个呕心沥血写出一部部成功之作后不愿出名,不肯站在台上领奖、接受人们赞誉的编剧。苏小卫的低调,让我们悟出这样一种做人处世的哲理: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胸襟,一种骨子里的谦虚;低调是一种内敛的态度,一种内涵丰富的品性,一种通透的人生观,是一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更是智者的风范。低调做人的苏小卫,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着这一理念。

猜你喜欢
  • 在回农场的路上,福格斯发现自己被五只小鸭子跟踪了。“汪汪!”福格斯警告他们不要跟着他,可是小鸭子们依然尾随,还和他一起在狗窝里过了一夜。早上醒来时,福格斯听到小鸭子们竟然都在“汪汪”叫。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呢?我们一起来抢先阅读《福格斯变鸭子...
  • 农场主鲍勃要去集市一趟,临行前,他拜托福格斯帮忙照看动物们,维持农场秩(zhì)序。福格斯到处巡视,发现一切正常,便心安理得地睡觉了。可他一觉醒来,发现农场已经乱套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时针已经指向4点,鲍勃马上就要回来了,福格斯该怎么...
  • 你认识福格斯吗?他是一只可爱的农场狗,他和农场主鲍勃(bào bó)一起生活在农场里,那里还有一大群可爱的动物——奶牛太太、母鸡、小猪和鸭子。如果你以为这些动物只会吃着鲍勃提供的食物,在草地上晒晒太阳,在山坡上跑来跑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
  • 很久以前,有一年腊月,有位姓张的财主到厢房的佛堂上香,忽然发现供桌底下的布帘在瑟瑟地抖动着,张财主觉得有些纳闷,定睛一看,原来是布帘的后面,有一只穿着破旧单鞋的人脚在哆嗦。张财主明白了,有小偷藏在里面。他定了定神,对着供桌底下说道:大兄弟,...
  • 民国年间,清河城里有家酱肉店,名叫鸳鸯斋。据说店名原本不是如此,百多年前有一个酸秀才吃过店里的酱肘子,叹道:清河酱肉有肉香、药香和豆香,惟独此店的肉除这三香以外,另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异香,让人回味无穷,当属第一!见店名普通,店里又只有夫妻二人...
  • 平阳县县太爷冯启元在这任上一坐就是八年。刚上任那会儿冯县令也是一副思国忧民的心肠。奈何总不得升迁,渐渐的就爱上了白花花的银子。冯县令一爱上银子百姓们可就遭了殃。好好地一座县城,被他闹得鸡飞狗跳民不聊生。冯县令可不是傻子,他知道这样下去总会出...
  • 康熙十二年春季,皖南黟县新搬来一位叫周济恒的瓷器商,他在镇上最好的位置买下一座非常气派的深宅大院,入住这天又是放鞭又是放炮,让人感觉到整条巷子都喜气冲天。这天,迎亲队伍吹吹打打,来迎娶小桃过门。新婚七日,一晃就过去了。为了做生意,周济恒要动...
  • 明末清初,豫北锦鸡庄出了一采花大盗超级人飞檐走壁,来去无踪,轻功甚是了得。专捡夜深人静时,潜入闺房,燃亮一支红烛,做一厢情愿的新郎。事完后,灯熄人走,悄无声息,被奸淫的清一色是未出阁的绝色女子。一时间,锦鸡庄上,谁家有女初长成,做父母的提心...
  • 清朝嘉庆年间,苏北沐阳县有一候补知县,姓唐,名克初,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乡试中“贡生”,派往沐阳县等“缺”,只因上头无人帮助说话,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银子送礼,一等就是数年,与他同榜的“贡生”不少已升到州府里做官,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白发染...
  • 清朝道光年间,苏州有一小商贩,名叫向永吉,靠趸货肩挑零卖度日。小生意不好做,眼看到了除夕,不仅还不起债,年货也无钱置备。向永吉心灰意冷,正打算投湖自尽,元妙观一个算卦先生告诉他:“我看足下相貌,今晚半夜时分,就会发财。本道熟读麻衣相经,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