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壮与凄美:“弥赛亚”小提琴不朽传奇

    所有参加演奏的都是二战期间犹太人使用过的乐器,而它们当中最为珍贵的,则是一把名为弥塞亚的小提琴。

    弥赛亚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世界顶级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的名作,也不在于它将近300年的悠久历史。尽管它曾在王公贵族华丽的宴会上演奏,也曾在纳粹的集中营唱响悲怆的挽歌,它流水般的旋律响彻千千万万听众的耳畔,记录了历史中的沧桑与痛楚,也见证了当年无法想象的苦难与恐慌。它的演奏者,74岁的阿姆依揭开了流淌的音符背后那一段段令人惊叹的往事

    弥赛亚小提琴不朽的传奇

    阿姆依?韦因斯泰是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一名优秀的提琴修复专家。1936年,父亲带着全家离开了波兰的维尔纳,移民到以色列。1939,阿姆依出生的第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1944年,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开始了,年幼的阿姆依目睹了血腥的场面。

    在这场战争中,阿姆依的曾祖父死在了纳粹的枪炮下,他与父母虽侥幸活了下来。这个昔日充满优雅琴声的家里,从此被可怕的死寂笼罩。二战过去整整10年,父亲才重新拉起小提琴,并将技艺传授给了已16岁的阿姆依。家族优异艺术基因在阿姆依身上得以延续,他也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并学到了一手制作和修复小提琴的精湛技艺。但让他奇怪的是,父母一直心事重重,似乎有个重大秘密瞒着他。

    直到1976年,父亲患上淋巴癌,将不久于人世。临终前,他把阿姆依叫到床前,告诉他:韦因斯泰家族曾拥有过一把世界最为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它的名字叫弥赛亚。

    维约姆非常珍爱此琴,秘不示人,除了他心爱的女儿露易丝。露易丝后来爱上了才华横溢的青年小提琴家阿拉尔,为了帮助心上人,她想尽办法为其举办小提琴演奏会。并利用父亲宠信,将弥赛亚偷出,让阿拉尔在音乐会上演奏。弥赛亚与阿拉尔的演奏浑然天成,让人感觉仿佛一群带有光环的小天使在琴弦上被惊醒,令所有聆听的人如痴如醉,这场演奏会让阿拉尔一举成名。维约姆虽然恼怒,却也不得不承认,阿拉尔的演奏高超,他应该是弥赛亚迄今为止最合适的演奏者。最终,他同意了女儿与阿拉尔的婚事。

    1875年维约姆去世后,阿拉尔和露易丝便成了弥赛亚的合法继承人。而阿拉尔正是阿姆依的曾祖父,他去世后,弥赛亚作为韦恩斯泰家族的珍贵遗产,一代代继承下来,尽管经过了200多年,依然光亮如新,流淌着令人着迷的乐声。

    然而就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姆依的父亲带着弥赛亚四处逃亡。在一次托运中,弥赛亚莫名其妙地丢失了,这让阿姆依的父亲很有负罪感。他虽然一直努力寻找,但收效甚微。在郁闷之中,他患上绝症。

    1976年6月30日,阿姆依的父亲带着遗憾去世,临终前他让阿姆依对自己发誓:一定要找回弥赛亚,找回韦恩斯泰家族那高贵、浪漫、坚贞的精神象征。

    颠沛流离寻找失落的传说

    然而,找到一把在战火中丢失的小提琴谈何容易。阿姆依重走父亲当年逃难的路线,甚至寻访过负责托运的火车站工作人员,但弥赛亚一直杳无音讯。

    10年过去了,阿姆依的母亲也已去世,人到中年的阿姆依孑然一身,他四处流浪,靠拉琴卖艺维持生活。一次,他在地铁站附近拉琴,一个双目失明的犹太老人与他聊起天来。

    失明老人当年曾被德国人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数百名犹太人被迫进入毒气室。面对骚动不已并走向死亡的人群,一个纳粹军官发现一中年男子,腋下紧紧夹着把小提琴,便命令他演奏。一曲凄凉又摄人心魄的《安魂曲》奏起,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名老人是在那次毒气中熏瞎了双眼,但他却永远记得那如泣如诉的琴声,也记住了他人生中最后一眼所看到的:那把小提琴上,有个犹太教的大卫星图案。

    这条线索令阿姆依十分兴奋,因为除了弥赛亚,世上没有第二把琴能发出那样摄人心魄的琴声。老人告知,那位拉琴的男子是来自米兰的维克多。

    循着这条重要的线索,阿姆依追到米兰。幸运的是,维克多是当地相当有名的一位音乐家,他没费多大力气便找到了他。狂喜不已的阿姆依见到维克多时,他却进入弥留之际。

    提起那段往事,维克多眼里泛起深切的痛苦。原来,当年维克多被纳粹士兵带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了能容纳更多的囚犯,士兵们粗暴地将货车上的行李甩下站台。维克多发现了一把小提琴,根据琴盒中的证明文件,得知这把琴居然是著名的弥赛亚,他赶紧藏起。

    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当众演奏弥赛亚,竟是在纳粹的枪口之下,用凄婉的琴声将自己的同胞一个一个送进地狱!演奏时他心如刀割,弥赛亚的琴声仿佛也在随之颤抖虽然维克多因为演奏而免受毒气之死,并重返家乡,但他一辈子都在为这件事忏悔,再也没有拉过小提琴。

    当阿姆依急切地询问弥赛亚的下落。维克多告诉他,那天演奏完之后,纳粹夺过小提琴,扔到了院子的杂物堆里,把他赶回集中营。当晚,维克多冒着生命危险潜回毒气中心,却心痛地发现弥赛亚不见了

    维克多带着无限遗憾闭上了双眼,阿姆依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但他从那以后,就把寻访的重点放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上。

    1999年8月,阿姆依与来自耶路撒冷的克里伍德取得联系。他告诉阿姆依,一个名叫莫泰利的小男孩曾经捡到过一把小提琴,凭借年幼和机灵,他从奥斯维辛逃了出去。克里伍德记得,那把琴的琴身上装饰有大卫星图案。

    阿姆依四处打听,莫泰利的好友米沙告诉阿姆依,莫泰利从奥斯维辛逃出去后,认识了曾是游击队员的自己,他们合计了一个冒险计划:莫泰利化装成乞丐,到附近镇上纳粹军官聚集的小酒馆外拉琴。这把琴,正是他在集中营营地旁边捡到的弥塞亚。

    因为琴声动听,他很快被纳粹军官叫到酒馆去经常性的表演。莫泰利趁此机会,悄悄把炸弹带进酒馆,并趁人不备把它们塞进夹墙里。在一次表演之后,莫泰利点燃了导火索,200多名纳粹军官在巨大的爆炸声中丧命。小莫泰利成了英雄,也正式成了一名游击队员。但6个月之后,他在一场战斗中不幸牺牲。米沙痛心地说,莫泰利临死时,紧紧抱着那把琴,他的鲜血也浸透了琴身。

    莫泰利死后,这把琴被米沙送给了一位名叫海伦的女孩,她是一位美丽的小提琴手。阿姆依按照线索找到了居住在以色列赫尔茨利亚的海伦,当年的美少女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当问道弥赛亚下落时,海伦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她说,得到这把琴的时候,纳粹统治下的犹太人生存艰难。当时,犹太人区的一名警察因掌握着送谁去纳粹集中营的权力,提出以小提琴作为交换。为了保全家人的生命,海伦交出了小提琴。此后,海伦一直关注着这把琴的命运。

    她告诉阿姆依,那名警员以高价将这把琴卖给了伦敦琴商希尔顿。阿姆依马不停蹄地赶往伦敦,在希尔顿的儿子道格拉斯家里,他终于见到了这把历经人间艰辛的小提琴。

    阿姆依端详着小提琴,琴身内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刻下的M标记,他一眼就认出,这正是令他朝思暮想的弥塞亚!但道格拉斯要价400万英镑,此时的阿姆依已经68岁,为了寻找弥塞亚早已倾家荡产,根本没有能力收购这把稀世之琴。

    阿姆依回到波兰,在电视上向所有犹太人发出倡议,请求大家的援助。令他无比感动的是,倡议一出,那些饱经战争沧桑的犹太人一呼百应,在短短一周内就捐献出超过700万英镑。阿姆依用这笔钱赎回了远在异乡的弥赛亚。

    拥抱血染的稀世之珍

    出身名门,一直被金丝绒包裹、置放于楠木琴盒中的高贵的弥赛亚,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后,原本光亮的漆面变得斑驳,琴声也变得喑哑,就仿佛一位高贵美丽的公主,流落民间变成了一位蓬头垢面的妇人,阿姆依欲哭无泪。同时,他也想到了其他11把与弥赛亚一同诞生,带有犹太教大卫星标记的小提琴,它们与弥赛亚的经历大同小异,同样系出名门,同样因为战争而流落民间,同样见证和经历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冷酷、血泪和辛酸。

    阿姆依决定,用尽自己的余生,收集和修复这12把小提琴,并用它们共同举办一场音乐会,让如泣如诉的琴声控诉纳粹的罪恶,安抚那些冤屈的灵魂!他的心愿得到了所有犹太人的强烈响应,弥塞亚的回归重新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民族精神的捍卫。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与阿姆依联系,提供其他小提琴的下落。它们有的被深藏在柜子的某个角落;有的被几经转卖,流落异国他乡,但更多的小提琴命运如同弥赛亚一样,在战乱中饱受摧残。

    阿姆依决心用父亲传授给自己的手艺,精心修复包括弥赛亚在内的12把小提琴,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魅力。这项工作十分艰难,有些琴因为长期在室外演奏,琴身遭受日晒雨淋,表面产生裂缝,有的被更换了劣质琴背或琴腹,为了增加琴的力量感,粗糙的手工者为它们换上了更长的指板或更大的低音梁,粗暴的修改几乎毁了这些精巧的斯氏琴。

    阿姆依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花费了大约20万英镑,才一一恢复了它们最初的样子和音质。然而,他却一直没有动手修复弥赛亚,不仅因为它遭受过更多摧残,磨损得最为厉害,还因为它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

    斯特拉迪瓦里创作高峰期在1716年左右,弥赛亚正是他灵感喷涌的得意之作,选材、用料比其他小提琴更为讲究,琴身形状、过渡曲线以及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稍不小心便会破坏这把独一无二的稀世之珍。

    为了修复弥赛亚满是裂痕的面板,阿姆依来到斯特拉迪瓦里位于克里莫纳大街的家,寻访仍在此居住的斯氏后人,38岁的西蒙?斯特拉迪瓦里,终于得知弥赛亚的木料取自意大料的波河流域。为了得到理想中的木材,阿姆依不顾70岁高龄,与西蒙一起,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登上了海拔3700多米的齐里亚纳山峰,终于在其峰顶找到了一株胸径38厘米,树龄约在100年左右的鱼鳞云杉。

    然而为了找到这株树,阿姆依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他摔断了左腿,严重的高原反应也使他几乎送命。西蒙感动之余,也无条件地将斯氏小提琴漆料配方告诉了他。阿姆依如获至宝,来不及等到身体康复,便急忙回到了波兰。

    他精心修复了弥赛亚的面板后,却发现西蒙的漆料配方与弥赛亚的面漆成分仍有差别,阿姆依百思不得其解。反复化验琴身面漆成分,终于恍然大悟:弥赛亚之所以比其他琴颜色略深,是因为它曾经浸透小英雄莫泰利的鲜血!阿姆依泪流满面:原来,小提琴也是有生命的,它以这种方式记住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2011年10月,阿姆依终于精心调配出与原来面漆最为接近的漆料,曾经残破不堪的弥赛亚终于恢复了高贵光洁的面貌。

    幕布徐徐拉开,阿姆依手持弥赛亚神情肃穆。琴弓轻触琴弦,弥赛亚那动人心魄的琴声回荡在大厅上空。《大美名组曲》的第二乐章缓缓奏响,哀婉的旋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无尽的沧桑与悲凉。在弥塞亚的领奏下,其余11把小提琴以及其他乐器发出优美和谐的共鸣

    那一刻,人们仿佛听到600万犹太死难者的灵魂发出了轻轻的叹息,在70年后的今天,他们在弥赛亚的引领下终于得以安息。

猜你喜欢
  • 一个小伢儿,跌跌撞撞,蹒跚学步,最后,终于学会走路了。一个半身不遂的人,咬着牙,忍着剧痛,克服种种艰难,最终重新站立了起来,再次学会了走路。前者叫成事,后者为成功。成事与成功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大凡迟早能做成的事,虽然途中也有困难,亦靠努...
  • 一天下午,我约了一位朋友在咖啡厅聊天,这位朋友是商界著名人士,谈吐温文举止优雅,人长得又帅,甚至登上过几次商业杂志的封面,我常打趣他是女人幻想中的钻石王老五。他也不负众望,身边永远不缺漂亮女伴,只是至今未安定下来,也算给众多竞争者留下希望空...
  • 她初中没毕业就失学了,18岁进入工厂做质检员,45岁才开始专业绘画,60多岁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画家,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叫王仁华。升学无望,又在机器轰鸣的工厂里讨生活,那个画家的梦,似乎一下子变得遥不可及。可是王仁华却不甘心就此放...
  • 救命啊!救命啊!一只老鼠!"接着杯子、碟子和勺子满天飞。亚历山大只得飞快地奔回小窝。他要的只是一点面包屑,可每次人们看见他时总会尖叫着用扫帚追打他。一天,亚历山大听到从安妮的房间里传来一声吱吱叫。啊,另一只老鼠,他长了两只小轮子,背上还有一...
  • 一天早晨,两只坏老鼠想去偷香蕉,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小妮的家。两只小老鼠蹑手蹑脚地爬到小妮家,很担心被小妮发现。这时小妮正想吃香蕉,发现两只坏老鼠在偷香蕉呢!她想抓住这两只坏老鼠,可老鼠偷了香蕉逃走了!小妮抓不到老鼠,却差点跌倒了,她生气地说...
  • 我和妻子的结婚日是1969年3月6日,我们没有举行任何婚礼仪式。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晨,我和妻子搭乘父亲公司顺路送货的大卡车去乡下母亲教书的地方看望母亲,算做我们的婚礼。临出发时,父亲又把平日省下来的二十斤大米让我们带上,说:“你妈妈好久没...
  • 都说婚姻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的,里面的人想出来。对大多数婚后的人来说,围城的快乐和幸福,还是甜蜜无比的。保持婚姻和谐发展,主动接受对方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好好经营婚姻生活,才可以建立信任,才可以将婚姻变成幸福的源泉,变成人生最好的归宿...
  •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按察使刘墉这天正在家中读书,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刘墉合上书本,走出门来。刘墉看到门外跪着十几个人,高举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两个大字“冤枉”。刘墉赶紧问出了什么事,护院刘大回道:“老爷,这些人一大早就来了,说他们家有天大的...
  • 一母亲历来节约,始终不愿意给乡下的老家装个电话,用母亲的话说,电话费高,不打电话都还要交座机费,太浪费。于是,每次给母亲打电话都要打到邻居家,听见母亲气喘吁吁跑来接我的电话,我的心总是很疼很疼。所以我决心要送母亲一部手机,不为别的,只为母亲...
  • 到洛阳出差一周了。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的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