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谎言

    前天回家,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托我给其爷爷捎一些新年礼品。满满的一包,品种倒是不少:新郑的大枣,新疆哈密瓜,开封的年糕和一些其他地方的土特产以及两瓶包装简易的白酒。东西虽多,但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的,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总共也就价值五十多元吧。

    朋友在新郑经商多年,小有成就,有房有车,拥有自己的公司,属于先富起来的人群。在业务往来的宴席上,我曾数次碰到他为争一个客户,一瓶酒就花费几千元的场面。与这些慷慨的场面相比,他买给爷爷的礼物显得很是寒碜了。

    朋友父母早逝,是爷爷一手拉扯兄妹三人长大的。这在过去农村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对一个已近五十岁的汉子来说,有多艰难就不难想象了。听家人讲,老人家起早贪黑忙活大半年,仍不够孩子们一半的花费。被逼无奈,农闲时他就去城里收破烂,实在不行还会去卖血,甚至为凑齐第三个孩子的大学学费差一点把惟一的三间房子卖了。

    说实话,看着这些礼物,尤其是那两瓶白酒,再想想老人所受的苦,朋友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顿时矮了很多。我感到别扭,下车后就到附近的超市买了两条好烟塞了进去。

    路过朋友家时,已近中午。老爷子很好客,无论如何要我吃了饭再走。饭菜是在附近的饭店买的,我知道在农村,只有遇到了尊贵的客人时才会舍得去那里奢侈一次的。但他仍怕委屈了我:孩子,你和我娃一块长大的,在我眼里和他一样亲。没好菜,你将就一下,但酒可是好的,一会咱爷俩好好喝它几杯。说着就去解装礼物的包。

    七八元一瓶的酒,在一个一辈子为孙辈忙碌的老人面前,竟成了难得的好酒,听得我鼻子酸酸的。我庆幸我自作主张加了两条烟。这样,老人也许会感觉更加欣慰一点吧,我心里想。

    但意外的是,老人转过身时一脸诡异:孩子,这烟是你买的吧?

    我一惊,连连摆手:不是不是,是你孙子孝敬您的。

    傻孩子,我的娃我知道。他们是不敢明目张胆给我送这么贵的礼物的,早被我训怕了。见我不解,老人笑了,我们这一辈啊节俭习惯了,尤其是几个娃上学那几年,太苦了,所以最见不得晚辈浪费。娃第一次挣钱回来给我买了一件三百多元的外衣,被我一怒之下打出了家门。后来他们就学聪明了,不告诉我价钱。他们以为我没见过世面,眼又花了,分不出来。别的不行,但说起酒我可是内行,他们忘了我以前是干什么的收破烂啊,什么样的酒用什么样的酒瓶特别熟悉,只是不忍心戳穿他们罢了。见我疑惑,老先生拉近些说:看到没有,你看哪有商家傻到标签和外包装简陋而酒瓶却精致的啊,这是茅台啊。

    老人粗糙的手指抚摸着酒瓶。我想象朋友从商场的喧嚣中抽身,怎样费心地琢磨如何将高档的礼物打扮得更为粗劣,突然间有种莫名的感动。

    其实,这些美丽的谎言我们并不陌生,只要稍稍留意周围就能寻到它的踪迹。比如你远在他乡或者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回家过节向父母解释时,他们会很轻松地安慰你:孩子,你们忙,家里面都好,不用挂念。而事实是,他们从你离家那天开始就一页一页地在思念中翻日历,盼着儿女们每一个可能的长假的到来;再比如,我们遭遇事业情感困境、备感孤独无助时,习惯用父母的电话温暖,但嘴里却跟父母说我很好不用担心,其实那时早已泪流满面

    正是这些让我们流泪但又不忍心戳穿的谎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感人!

猜你喜欢
  • 一我是母亲未婚先孕生下的,这分明有些不合时宜,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北方的那个小县城,着实给我的父母带来了不小的尴尬和恐慌。怀我五个月时,他俩曾连续三次去了邻县的医院,但每次都是在即将走进手术室的刹那,父亲又忽然舍不得。不由分说拽了母亲急匆...
  • 星期天中午,在一本幼教杂志上,我忽然看到一份很有趣的测试题:“测测你的孩子,是否拥有完整的爱,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我急忙叫来儿子,因为第一部分的题是要求孩子答的:“父母中,谁教会你系鞋带,谁带你放风筝,谁告诉你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 出门三四天,再回小城时已经有点晚了,犹豫了片刻,还是顺路拐去了爸妈的小区。到楼底下时,模糊的光影里站起一个人:“我就知道你们今天会来。”我先被吓了一跳,然后定睛一看:是爸爸。“这么晚了怎么还在下面?”“你在电话里说今天回来,我就想着应该会来...
  • 我小时候身体孱弱,瘦小单薄。所以母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常常想办法做些有营养的食物给我补养身体。那时候我家斜对面住着一家人,兼做些屠宰牛羊的职业,母亲便嘱托人家如有了生意,一定要帮忙留一些腿骨和瓦沟(瓦沟就是牛肋骨旁边剔下来的肉,最适宜煮...
  • 一生中走过很多路,最远走到了美国的纽约,可记忆中走不够的,却是从崖头长途汽车站到水门口姥姥家门口那条3里长的小路。从1岁到30岁,这条路来回走了100多趟,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够。第一次单独走,也就6岁吧。6岁的我,身上背了大大小小一堆包,...
  • 那是个冬天的早晨,天很冷,我起床后,看到父亲在院子里,呼出一团团雾气。他对母亲说:“我去赶集,卖点花生油,快过年了,买点年货。”只见母亲把坛子刷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口朝下,控干水,再从不大的油缸里一勺一勺地舀了油倒入坛子里,坛子快满的时候,父...
  • 打电话回家,先问农忙怎么样。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如秋熟豆荚炸裂:稻子刚抢进仓,麦子未下地,油菜还挤不上趟……母亲想起来似的问我:“是不是有事?”平日里,我很少打电话回家。想家了,拎着行李,带着孩子,说回就回。常常让母亲喜悦得无所适从。住上几...
  • 忘记了曾经在哪里读到这句话:包容父母,足以包容天下。这句话常常在我心里泛起涟漪。我出生于农村,如今已步入中年人行列。每每回想起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所发生的几次改变,就会感慨不已。在孩童懵懂无知时代,父母给我的印象只有“严厉”两个字,为避免被父...
  • 太阳落山后,空气马上就冷下来了,母亲便收拾了门前的板凳,去柴场取柴,准备生火。生得一炉红红的炉火,我们这些孩子才有了主心骨,不吵不闹地守在温暖的炉火边,熬着冬日的漫漫长夜。这样的夜晚,饱肚子也会坐成饿肚子,对于饭食的奢望,在我们长身体的年龄...
  • A“你这个小拖油瓶呀!”舅妈常会这样说我,当她烦恼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心有不甘的时候,她就会用食指点着我的头这样说我。我三岁的时候爸妈离婚,我被判给了妈妈,妈妈再嫁,继父容不下我,我就被丢给了外婆。外婆跟舅舅舅妈住在一起,所以,我也就等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