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妹埋怨里的爱意

    古有孟母三迁,而今我也为让儿子在城里上学,搬到了城里租住。不久,小妹家的闺女若涵也转学到了城里。在我的介绍下,小妹一家三口租住到了邻家。小妹虽搬了过来,但若涵的接送、饮食均由我照顾。因为妹夫上班忙,小妹之前刚找了份工作抹不开身。一个孩子每月仅吃饭少说也要200元。小妹之前说过她包两个孩子的生活费,但真住到一起,她却再没提及过,就连若涵也不管不问了。我也不好要,毕竟她是自己的亲妹。

    周末,回老家,我走时问老公要钱,老公皱着眉头说:别人都是一家人挣钱让孩子花,咱家是一个人挣钱一家人花;人家老三媳妇也是带着孩子在城里住,可每月生活费要比你少几百元。你以后用钱节省点,钱不是风刮来的。

    我自觉理亏,但又不好意思告诉他若涵的生活费也在其中,只能点头称是。不料,儿子多嘴:我妈没乱花钱,若涵也在咱家吃饭。小姨不给她零用钱,妈每次买零食,都要买两份!老公听了直皱眉头,转过头问我:时间短了还行,要是常年这样,得有个说道。

    我也尴尬:都是亲姐妹,我怎么好张这个口?老公懊恼地嘀咕:小妹带着孩子还不耽误上班,每月净落1000多元。可咱不仅挣不了钱,还得倒贴。就算咱白给她接送孩子,那她也得出若涵的生活费啊!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呢!老公说得是有道理,但钱这事,若是让我主动去要,那多伤感情,多小气!

    一天,若涵吃过晚饭,小妹才回来。她看上去心情很好,手里拎着大袋小袋。没等我收拾好碗筷,她便换了一身新衣服凑了过来,说这个月还不错,任务超额完成,光奖金就多拿900元。然后,她笑嘻嘻地指着身上的新裙子问我:好看不好看?今年的新款,真丝的。说完,她一抿嘴,炫耀般地说:800多元呢,就当没多拿奖金喽。

    我突然有些不平衡:自己每日省吃俭用照顾两个孩子,买件衣服都不敢超过50元,而她太奢侈了,那么薄薄的一件纱裙,就扔了800多元!于是,我扭过头,漠然道:这么透还这么贵,太浪费。800多元,顶你姐夫半个多月修路拆房的工钱,足够我领着两孩子一个半月的生活费!

    为了让她意识到我的不快,在说最后一句话时,我故意加重了语气。她仿佛也意识到了这点,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连连道:对了,我还给你和两个孩子添了新衣服呢。我这就去拿,让你们试试。说罢,小妹一阵风似的转回隔壁,不一会儿又旋了过来。她给若涵买了一条新裙子;给我儿子买了三件套短袖套装;给我买了我虽想穿,却不敢买怕人说我扮嫩的裙子。小妹帮我试好衣服后,贴在我耳边娇嗔道:姐,谢谢你帮我照顾孩子,辛苦了!

    倏然间,我心里暖暖的,竟然有了一丝歉疚:是自己误会了小妹。小妹虽然没给我孩子的生活费,但她毕竟是记挂着我的,许是她觉得姐妹间赤裸裸地用钱计算太过于较真、过于生硬,所以选择了其他的方式。

    一转眼就是一学期。这期间小妹忙于工作,除了晚上陪若涵睡觉外,再也不能给孩子多些照顾,而妹夫根本指望不上。我则为了两个孩子,能省就省,租住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那晚,小妹还没回来,我领着孩子在自己家里看电视。妹夫喝醉了酒,竟然闯到我的房间。他酒喝高了话也多,见我带着孩子们看电视时舍不得开灯,便夸我不仅会过日子,还说这样对孩子的眼睛有好处。他口齿不清道:娶妻娶贤,小妹花钱如流水,挣得没花的多,一件衣服都千把块,下了班还去唱歌。时下流行的败犬女,说的就是她吧。唉,我当初怎么看走了眼,没牵姐的手呢?让姐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

    哟,说谁牛粪呢!他这厢口沫横飞,那厢我老公背着面袋推门而进。老公趁着晚上下工赶来城里给我送面,不想碰到了这一让他闹心的场面。妹夫立时酒醒大半,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急忙辩解:我这是夸大姐贤惠本分呢!老公得理不饶人:夸人不见得要贬别人。然后,他转身说我:怪不得你死心塌地给人看孩子,还倒贴生活费呢!原来被人家抹蜜的嘴哄住了。

    我知道老公说这话并无他意,只是想拐弯抹角要回生活费罢了。但偏偏也巧,下班回家的小妹刚路过这里。她没听清姐夫话里的意思,竟误以为我老公撞见了我跟她老公有什么事,竟也阴阳怪气地说:一直以为姐毫无怨言地照顾若涵是心疼我,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到底在心疼谁!说罢她瞅瞅我又瞪瞪妹夫,然后一甩手转身走进了隔壁。老公没听出个所以然,愣得摸不着北。只有我和妹夫心里隐隐明白小妹的言下之意。

    没想到,妹夫几天后送来了若涵的生活费。不仅全部补齐了之前几个月的,还每月多给了100元,说是接送孩子的辛苦费。他还就那天的事向我道歉,还说如知道小妹没给我若涵的生活费,他早就送来了。

    拿着妹夫送来的钱,我带孩子们去了商场,花200多元给儿子买下想了许久的多功能播放器。当时若涵也想要,我心疼钱,便许诺他们轮流玩。不想孩子就此产生了矛盾。再轮到儿子用时,若涵却怎么也不肯给,对儿子说这播放器是用她爸的钱买的,若想玩,拿300元去赎。

    儿子就向我告状,夸大了若涵的不讲理后,说等着用那玩意学习英语。我一听影响孩子的学习便上了心,向若涵索要,可她嗫嚅了半天说:播放器坏了,同学拿去修了。

    我只好作罢。孩子们这些磕磕绊绊的小事,我也觉得很正常,于是没与小妹两口子提及。次日中午,我买菜时发现钱少了300元。我立刻想到若涵向儿子索要的赎金,细细询问儿子一番,但没什么收获。

    于是,我悄悄留意起若涵,当我发现她玩的播放器比我之前买的要新后,就把她叫到了一边询问。可若涵只是哭,一句话也不说。

    晚上,我洗漱完就要睡下时,小妹牵着若涵来了。她一进门就怒气冲冲地说我污蔑她闺女是小偷,还说若知道我这般偏心,就是雇人也不会让我帮她带孩子。

    我百口莫辩。为帮她带孩子,我耗费精力贴钱贴粮,为让老公理解,在他面前委曲求全。即使这样,小妹还不理解我,不仅冤枉我与妹夫暧昧,还冷冰冰地质问我亏待她闺女。想起以前在乡下姐妹俩你来我往走亲戚时的亲密劲,我委屈地直掉泪。

    我以为小妹会雇人带孩子,不让若涵再来我家,可是她没有。当若涵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来我家吃早餐,没一丁点别扭地叫我姨妈时,我真不忍心拒绝。

    小妹像没事人一样,下班后依然有说有笑,还给我带来了爱吃的榴莲。我哭笑不得,或许亲情就是如此,即便吵了闹了,那滋味还是甜的;风一吹,便尘埃飞走窗明几净了。但我心里的委屈还没有完全散去,不甘心这样逆来顺受,两个孩子一个锅里吃饭,锅盖碰勺沿的事免不了,我怕以后再落埋怨。

    我还没有想到妥当的办法推托照顾若涵,自己租的房子便到了期。我想续下去,老公却看好了另外一间,虽然偏远,但要便宜很多。鉴于经济压力,我选择了后者。

    我带着儿子搬到了他处,没多久婆婆也住了过来。她说想通了,过来帮我带孩子,让我趁着年轻力壮打工攒些钱,我当然乐于接受。

    那天,小妹打来电话要我临时帮她照顾两天若涵时,我正在车间加班。我说:要不让我婆婆帮你?听着隆隆的机器声,小妹便有些不好意思,说:你忙就算了,自己的亲姐好使唤,去麻烦你婆婆还真不好意思。

    末了,小妹笑着说:姐早该出来干活了,闷在家里心就窄了,一点小事都往心里去,不像我,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我也笑:你这丫头,把我当使唤丫头啊。她说得也是,我若不是她亲姐,她之前也不敢那么放肆地使唤我。

    周末,小妹约我一起回娘家。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聊天,小妹撒娇:姐一搬走,把我俩赶得可紧了,一下班就往家跑,累死我了,我想死姐了。我接茬:现在想起我的好了?小妹笑:一直记在心里呢,只是姐姐没仔细琢磨。妹夫在一旁撇嘴:都是姐把她惯坏了,现在她一下班就赶紧回家做饭,也不去唱歌跳舞了,还时刻与我保持联络,商量谁能腾出空接孩子。现在,家终于像家了。老公敲着妹夫的脑袋说:合着你姐为你俩掏心掏肺地忙活,你家庭不和睦了,还要埋怨你姐啊!

    当然了,谁叫她把家务做足孩子带好让我们后顾无忧,让我们能尽情地玩耍呢?小妹大声笑着说。我也笑了,因为我终于听得出,她的埋怨其实是饱含爱意的。

猜你喜欢
  •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
  •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
  • 从前,在街市上,住着一个名叫满意的人。 有一次,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那地方在未经开发的荒蛮的南方。在一家绝不起眼的铺子里,他用身上所有的钱和带着的所有值钱的物品,买到一颗径长一寸的闻所未闻的大珍珠。 回到家,满意用最好的材料做了一个盒...
  • 这个成语出自《说郛(fú)·商芸小说》。陶宗仪是元末明初时的文学家。他曾于元朝末年考进士,但没有考中,明朝洪武年间曾任教官。陶宗仪勤于记述各种典章制度,编写了《南村辍耕录》。他还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编写成《说郛》...
  •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
  •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哀公听见了,说:“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 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唐·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所不足者,其唯风树寒泉之思乎!”...
  •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
  • 传说道生法师被师父逐出,回到南方,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石头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围观者将这一奇迹传扬开去,不到十天拜他为师的人越来越多。 出自: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
  •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