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谭学歌

    从前,有一个人叫薛谭。

    薛谭很爱好唱歌,但是他的家乡没有懂得音乐的老师。虽然先天的条件很好,但由于得不到名师指导,再加上缺乏音乐基本功的训练,他不能成为最好的歌手。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寻访名师。

    当时,有一位名叫秦青的音乐大师,他不但精通乐理,而且还会弹琴唱歌。薛谭寻访到秦青,要拜他为老师。秦青看到薛谭一路克服了很多困难,千里迢迢来寻师学艺,很受感动,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举行完拜师礼以后,薛谭便从基础理论开始,进行系统学习。

    开始的时候,薛谭很用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不懂就问。这样,他学习很扎实,进步很快。不仅学会了乐理,而且也学会了唱歌。秦青很高兴,多次在众人面前表扬他。薛谭虽然还没有完全掌握秦青的艺术技巧,但他自己却认为已经全部掌握了。于是,他就向秦青告辞,要回家去。秦青就说:“好吧,咱们相处的这一段时间,有了师生情谊,等到明天为师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和学生们到郊外十里长亭给薛谭送行。在送别会上,互相敬酒,当喝得兴致正浓时,学生们每人唱一支最优美动听的歌儿献给薛谭。最后,学生们提议请老师也唱一支。

    秦青很愉快地接受了。只见他一边弹琴一边唱了起来。手指在琴弦上敏捷地跳来跳去,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歌声凄凉悲壮,有时低沉,有时高亢。歌声飞过森林,森林发出回响,蓝天上的白云也停在那里,久久不愿意飘走。

    这支歌深深地打动了薛谭的心,他想:“老师弹唱的技艺举世无双,有许多东西自己还没有学到呢。”

    想到这里,薛谭向秦青鞠躬敬礼,说:“先生,我错了,从今以后再也不骄傲了!我不回家了,我还要留下来,继续向先生学习。”

    从此以后,薛谭再也不敢说回家了。在秦青的耐心教育下,他终于成为当时最有名的一位歌手。

    人生哲理:人不能有丝毫的自满心理。因为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就学不到高深的技艺。

猜你喜欢
  • 年龄期间,宋国医生戴盈之在一次同孟子的谈话中,谈到了若何治理国度的事。孟子提出了平易近众的疾苦题目,除灾荒给苍生酿成的困苦外,捐税对苍生的承担也是很重的。他们谈着,谈着,戴盈之也认可了这一事实,而且暗示:愿意打消部门捐税,可是真正打消这部门...
  • 畴前,有一个贫困的念书人,家道麻烦,缺吃缺穿,而邻人家是个财主,吃得好穿得好,经常让这个穷念书人恋慕不已。一天,念书人找出本身日常平凡舍不得穿的一件只打了一块补钉的衣服,往参见他的财主邻人,向他就教致富的方式。他先是彬彬有礼地打躬作揖,向财...
  • 有一个念书人出外游历。此日,他来到一个处所,看到一群儿童在拾柴禾。因而念书人把那些小孩子叫到跟前来,对他们说:“你们在拾柴的时辰,谁先看到柴禾就先喊一声,这柴禾就回谁,后见到的人就不要往争取了。你们能做获得吗?”几个儿童都回覆说:“我们做获...
  • 景差是郑国的相国。一次,景差坐着马车带着侍从外出,出国都走了一段路,发现前面车马拥堵,道路梗塞,景差让侍从上前观察,本来前面很长一段路淤泥聚积,坑坑洼洼,车、马每行到此便难之前进,马摔倒路边,车陷进泥里,人只好下车往拼命推拉那些车、马,弄得...
  • 宋代时辰,有小我名叫田登,日常平凡与人交往十分抉剔、刻薄。后来,他当官做了郡守,那架子更大、脾性更凶了,在老苍生眼前摆谱摆得出了格。日常平凡最隐讳他人说出他的名字,并且凡与他名字中阿谁“登”字同音的,都得换个说法。好比说“蹬”字,只能说“跳...
  • 李离是年龄期间晋国的掌管科罚的最高主座。李离法律如山、公道不阿,视法令比生命更主要,成为我国汗青上一名了不得的人物。李离断案,一贯都是详尽进微,极为当真,所以他经手的案子从无过失,可是有一天,李离在查阅曩昔的檀卷时,竟发现了一路错杀的冤案,...
  • 齐国有一户人家,养了一个女儿。女儿垂垂长大,到了要找婆家的春秋了,怙恃便起头斟酌为她选个好女婿。传闻这家要嫁女,说媒的人当即找上了门。同时来求婚的有两户人家。住在东边的一家,家道不错,有田有地,日子过得挺敷裕的,可就是儿子长得很丑。住在西边...
  • 岩石终年累月地承受风侵雨蚀,裂开了一道缝。一棵草的种子落到岩缝里来。岩石说:“孩子,你怎样到这里来了?我们太贫瘠了,养不活你啊!”种子说:“老妈妈,别担忧,我会长得很好的。”颠末阵阵春雨的津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阳光爱抚地晖映着它,东...
  • 暴风呼叫招呼着,吼怒着,奸笑着奔袭过来,诡计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囊括而往。一棵大树挺起胸膛,固执地与暴风奋斗着。暴风残暴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崇高的头,压弯它不平的腰。可是,它奋力抗争,不平不挠。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暴风底子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
  • 梁惠王好差遣苍生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国度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终年产生灾荒,收获欠好,我就把那边的一部门老苍生迁徙到收获较好的河东往,并把收获较好的河东地域的一部门食粮运到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