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武定府署衙

    吃过午饭,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了惠民武定府署衙。

    武定府署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离现在已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为棣州州衙,明洪武六年改棣州为乐安州,明宣德元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后,为纪念以武力平定当时驻惠民的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事件,由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升州为府,遂为武定府。

    我们大家在大门前停下来,驻足观看,府衙门前的显著位置有雌雄两个石狮,威武雄壮。雄狮居东,脚踏绣球,象征无上权利;雌狮居西,足抚小狮,象征子嗣昌盛。

    大门吊斗画檐,色彩鲜艳,上挂“武定府署”匾额,大门左边,立着“喊冤鼓”,人们喊冤告状,只要敲动门前鼓,知府大人就会立即升堂问案。

    走进大门,迎面有一块木质牌坊,红色的柱子,蓝绿相间的花纹,显得高贵华丽,又庄重气派,正面上书“赐履雄封”四个大字。据介绍,这里原来有一块戒谕石碑,后来不知去向,才立了这块戒谕牌坊,牌坊后面写着“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相传戒谕石碑是古代戒饬官吏的碑刻,它源自五代后蜀第二代君主孟昶所撰的《戒谕辞》。孟昶所撰的《戒谕辞》每句四言,共二十四句,用来劝诫天下的官吏要常念百姓衣食父母之恩,为官务必要清正廉洁。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总结了前朝兴衰得失的教训,他认真研读了孟昶的《戒谕辞》,从中挑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刻碑为戒,令他们将这块戒谕石碑置于左右,让衙门里的官吏晨夕念之,期望官吏们能牢记戒石碑上的话,做一个好官,可见封建皇帝在吏治方面的用心良苦。

    从此,赵匡胤立下的戒石碑在宋朝世代沿袭,天下皆知,一直到清朝。

    院子两边分别是户房、礼房、吏房、兵房、刑房、工房六科。大堂东厢的南端还设有粮科、驾阁库、铺长司。

    正面是正堂,是知府进行审判、处理政务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堂前抱厦为四架木构,房檐为七彩斗拱。最上面檐下挂一牌匾,上书“德政堂”,下面还有三个牌匾,上书“宏济庶汇”,“勤恕廉明”,“昧旦日昃”,内容就是对“德政”的诠释,我想这也是为官之人、做人、处事、审案的准则吧。

    进入大堂有一个三面隔断,中间是知府正堂,东间是值房,知府升堂时,幕僚、书吏、长随等人值守候命之所。西梢间是宝货库,即银库。大堂上的屏门上绘的是云雁朝阳,上方悬屏匾“明镜高悬”。两侧依次摆放杏黄伞、青扇、青旗、回避、肃静等,两边立着“山东武定府知府、诰授朝议大夫、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牌子。屏台上设太师椅、公案、大印架等。

    大堂上设置了《陈三两爬堂》的故事,以蜡人的形式展示出来。传说明正德年间,江南女子李素萍,其父亲李九经受奸人诬陷屈死,为了葬父,李素萍卖身到武定州富春院做了艺妓,随老鸨改姓陈,她才气横溢,双手能写梅花篆字,但是她卖艺不卖身。以卖诗文为鸨母挣银,所作诗文每篇售银三两,故称陈三两。三两收养孤儿陈奎为义弟,教其读书并助他赴考。

    商人张子春垂怜陈三两美貌,欲强买为妾,陈三两誓死不从,告至州衙,知州李凤鸣收受贿赂,强行把陈三两断给张子春,逼其离开武定州。陈三两无奈之下说出了当年在富春院认识书生陈奎,并教陈奎读书的往事。知州不信,经试探才知陈三两就是自己幼年失散的姐姐。李凤鸣尽管知道陈三两是自己的姐姐,仍认为贵不认贱,维持原判,逼姐姐嫁给张子春,离开武定州。恰在此时,巡按大人来到武定州,原来巡按大人就是陈三两的义弟陈奎。最后,姐弟相认,并将知州李凤鸣削职为民。

    正堂上设计的场景,正是巡按陈奎站在桌案前,手指跪在堂下的李凤鸣,怒斥他贪赃枉法的罪行,表达了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愿望。

    正堂一边,挂着康熙圣谕和雍正的圣谕广训序,圣谕是皇帝训诫臣下的诏令,发布圣谕的目的是教化人民,促进社会和谐。据史书记载,在清代每月朔望日,在衙门口有三张方桌摆成品字形,点上蜡烛,供奉圣谕的牌位,由知府亲自宣读。圣谕广训序则是雍正皇帝号召对康熙圣谕“文武各官暨教职衙门,晓谕军民生童等,通行讲读。”

    转过回廊,我们来到了府衙二堂,二堂也是个四合院。二堂中案上一应物品与大堂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一幅画:黄昏十分,天气阴沉沉的,一辆牛车,拉着一副棺材,正行走在荒野一座石桥上,给人一种凄凉孤独的感受。看过介绍,我们才知道这幅画,讲的是《程伊湄灵辆南行》的故事。故事讲得是清道光年间,武定府知府程伊湄,对政“兢兢以兴利除害为务”对民“乃积成以谕之,持平以断之,民亦渐次闻风响义,爱戴之如父母”;对己“正己率属,生平居心似水,月白风清,服御仅止适宜,虚浮从无妄费”。因劳累过度,逝于武定任上,病革弥留之际,仍向惠民县令余荣交代未了之事。逝后,“灵辆难返之日,行李萧条,惟图书补被而已,郡人士莫不感悼。”

    我们站在《程伊湄灵辆南行》前,无不为程伊湄的事迹所感动。我想:程伊湄无愧为官者之楷模,如果那些贪官污吏,看了程伊湄的故事,一定会羞愧的无地从容;如果天下为官者都像程伊湄这样,何愁人民不富,国家不强!

    走出武定府署衙,臧克家的一首诗又跳进了我的脑海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猜你喜欢
  • 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
  •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
  • 大司马王霁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镇守北方边境时,曾经让铁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杆刀,刀面宽一尺,重千斤。他每次巡视边防的时候,就让四个大力士抬着。每到一处,他总是让人把大杆刀丢在地上,故意让北边敌兵来拿。敌兵发现大杆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拚尽全力,刀...
  • 山东章丘查牙山上,有个井口大的石洞,大约有几尺深。石洞北面的石壁上,又有个洞门,只要伏在地上,伸长脖颈就能看见。附近村子里有几个人,早就想进洞看个究竟,这一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那天,他们约好在石洞那儿饮酒,共同商量进洞的办法。商量的结果是三...
  • 有个农人在山下锄草,他的妻子用陶罐给他送饭。他吃饱后,把陶罐放在田埂边。傍晚一看,陶罐里剩下的饭全没了。这种情况发生多次,引起他的怀疑,于是这位农人一边干活,一边注意观察。果然有一只狐狸过来,把头伸进陶罐里。农人背着锄头悄悄走上前,用力打狐...
  • 有个姓戚的书生,少年风流,有勇气,敢作敢为。当时,一户大姓人家有一座很大的院落,大白天都能看见鬼,家里的人莫名其妙地一个接一个死去。这大户人家无奈,只好以低价出售房屋。戚生见价钱便宜,就买下来居住。但院落宽敞,人口很少,东院的楼台亭阁,长满...
  • 妻子的娘家在湖南省澧县盐井乡一个叫大桥铺的小村庄。清明时节,我陪妻子一道去大桥铺祖坟插青。大桥铺顾名思义理应有桥有河, 可是这里全是连绵的丘陵, 连像样的小桥流水也没有, 唯有蜿蜒在田间一步能跨过的溪涧里大大小小的鹅卵石, 昭示着这里曾经有...
  • 民国时,有一位爱喝茶的胡大帅,对茶叶没多大挑性,却对那烧水的壶有极大的偏好,总是由亲信卫兵抬着一口半人高的龙嘴大铜壶跟随左右。哪怕到了战场上,胡大帅也是悠然自得地喝着茶,由着士兵们在前面拼杀。有位曹司令仗着兵多枪好,带着人马来抢胡大帅的地盘...
  • 激烈的枪炮声直直地响了一夜,到黎明时,才停下来,浓浓的硝烟,把整个的天空都弥漫了。此时,正是初春,地上一片片鲜红的血把刚刚露头的麦苗都染红了,到处是人的尸体,到处是被炸死的马匹,断裂的树干,炸断的枪支……这儿刚刚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八路军的县...
  • 燕国大将军慕容垂千里投奔秦国,一时间天下震动。身为燕国第一重臣,慕容垂乱世叛国的背后究竟有何玄机?一、三英对决公元369年,燕国车骑大将军、皇叔父吴王慕容垂突然率领子侄辈几十人千里奔驰,投奔秦国,顿时,天下震动!当时天下三分,西有氐人苻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