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孩子带上

    妹夫跟他大哥在北方一个大城市开了一个馒头房,生意还不错。二妹在农村老家带两个小孩子。等到小儿子2岁时,就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看管,去了城里忙着妹夫蒸馒头。一年也就是回家两三次。在家待的时间最长的是春节,不过也就是十来天。妹夫说在城里起早贪黑地干非常辛苦,但每每过年回家腰揣着大把的血汗钱,存到镇上的银行,觉得再多的苦和累也觉得值了。

    我笑了笑:真的值吗?

    妹夫疑惑道:怎么不值啊,若是在老家,种地或者是做小本生意,累死累活,才赚多少钱啊。不像在大城市干活,除去吃喝住行,一年下来两口子得十多万呢。

    我说:十来万对于咱们小户人家来说确实不少。几年下来就有几十万呢。也算是巨款了。可孩子呢?

    妹夫:什么孩子?在老家不都好好的吗?

    我说:我的意思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你没看新闻报道吗?留守儿童问题。

    妹夫:我跟二妹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再说了带到城里开销很大的。

    我嘿嘿一笑:你是不是也指望着孩子们跟你们一样长大了以后也蒸馒头吧?

    妹夫叹了一声:那肯定不是了,希望他们有文化能找份稳定的工作。可培养孩子需要钱啊。孩子上学需要钱,以后大了买房子更需要钱。所以趁着年轻多赚钱。

    我说:这个当然可以理解,父母赚钱大都是为了孩子。可是你别忘了钱是越来越贬值的。

    而在孩子身上投资那才是长远的而且回报高的投资。因为孩子成才需要从小打好基础。就像树苗从小就得呵护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地基打牢了才可以建高楼。你跟二妹毕竟比你父母有些文化,而且观念也比父母更先进,自己带孩子,对孩子进行课外辅导,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试想,如果孩子小时候培养不好,导致以后走了弯路、邪路、不归路,那么将会让你们更加费心闹心操心,届时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二妹夫问:有那么严重吗?

    我反问:如果你小时候你父母把你扔在老家去城里做生意,一年回来不了几次,你愿意吗?

    二妹夫答道:当然不愿意了,有父母陪着多好。

    我微微一笑:你两个孩子也是这么想的。

    真的是那么想的,之前就听说二妹两个孩子每每想起爸爸妈妈就落泪。可怜的孩子……

    二妹夫回去与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虽然会多出一大笔开销……

猜你喜欢
  • 常遇春又称常十万,智勇双全,号称给他十万兵他就能替朱元璋横扫天下!一生从未吃过败仗!人们赞其为天下奇男子,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可惜的是,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在柳河川病逝了。相传,常遇春的病来得很急,还和朱元璋有脱不了的干系!常遇春娶...
  • 萧何是汉初丞相,与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萧何在汉初三杰中居首,刘邦称帝建国之后,曾明确指出萧何在开国功勋中应居首功。当初议定功勋的时候,有人上书说平阳侯曹参随陛下南征北战,身上负伤七十多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排在第一位。但是刘邦却认为...
  • 文臣治国,武将御敌,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惯例。百姓们能生活安乐,离不开文臣仁政治理,更离不开武将死守边疆,御敌于外。中国十大对外作战名将,都是响当当的男儿,排名不分先后,谁是你心中第一。一、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著名军事家,为战国四大名...
  • 说到汉武帝时期的武将,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谁?飞将军李广?还是大司马卫青?亦或是匈奴未除,何以为家的霍去病?李敢是李广的小儿子,死于霍去病手,起因是卫青。事情是这样的,李广跟着卫青大战匈奴,汉武帝出行前就提醒过卫青,李广又老又固执,到时候一定...
  •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历代选拔制度中影响最深远的一种,科举制形成于隋朝,初始只取文科,后逐渐增加武科。何谓武?便是与文相对,武科考军事知识和技击,是中国军事上选取武官的创举。唐朝即选取武状元,此后历代都开武科,所取武状元人数不少,而担的起千古第一...
  • 在《凤囚凰》中,无比忠心于小暴君刘子业的恐怕只有沈庆之将军了,为了江山社稷也为了小皇帝刘子业的安危,他敢于威胁刘子业最喜欢的姐姐刘楚玉,更是敢违背刘子业的意愿行事也要待在刘子业身边保护他。面对这样固执的沈庆之,刘子业气归气却始终没有对他下手...
  • 自明朝开国以来,倭患就一直存在,历代皇帝都曾出兵整治过倭患,只程度不同而已。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百姓因为屡次劫掠的倭寇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此朝廷派大军征缴倭寇。说起嘉靖年间的抗倭大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必定是戚继光。戚继光作为中国...
  • 古代中国女子都是不穿胖次的你知道吗?古人所说的衣裳,上半身为衣,下半身为裳,裤子这东西都是春秋时代才发明出来的,也就是说春秋以前的古人穿衣,实际上就只穿了一块遮羞布。古代的女人们则是到了汉朝才穿上了开裆裤的。说来也奇怪,这女子开裆裤的发明者...
  • 不管是荧幕上的诸葛亮,还是文学中的诸葛孔明,诸葛亮的形象再千变万化,他的手里一定会握着一把羽毛扇子,这把羽扇是什么来历?为什么诸葛亮的羽扇从不离手呢?羽扇上面到底藏有怎样的秘密?关于羽扇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是比较统一的意识是,这把羽扇是诸葛...
  •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实际上手上染血最多的还不是将帅,而是帝王。历史上残暴嗜血的帝王不少,但绝没有本文的主角可怕。这位帝王年纪轻轻,却可担史上最嗜杀帝王称号。而他杀人不是下达命令,最喜欢的是亲自动手,从中获得快感。这位残忍嗜杀的皇帝,就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