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傻子的名字

    傻子没有父母,是个孤儿。据说傻子刚出生就被扔到路边,没人可怜,也没人要。后来老黄把傻子叼回到村里,村民们围着看,也都不要。老黄是刘婆家的一条狗,刘婆觉得自家的狗叼回来的东西是喜事,是自己的福分,不能不要。于是,刘婆就挤进人群,将傻子抱入怀里说:“你们不要,我要!”

    刘婆对傻子关怀备至,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可刘婆命短,傻子刚长到八岁就去世了。刘婆是傻子的唯一亲人,刘婆死了,傻子就成了一个无衣无靠的人。由于傻子还小,村民们都很同情他,凡是有好吃的都会给他送去一些,过年过节还把他接到自己家里,送衣服、送棉被,照顾得妥妥贴贴。傻子也就这样在村民们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

    傻子在长到十岁那年,得了一种怪病,医生说这种病治不了。自此,傻子就变得傻乎乎的了,不怎么爱说话,别人叫他也不应,整天都在发呆,跟个木偶人似的。村民们见他傻傻的,于是就改口叫他“傻子”。傻子原先是有名字的,叫来胧,是刘婆取的。可除刘婆外,很少人叫“来胧”这个名字,到刘婆死后,就几乎没有人叫“来胧”了。村民们一见到傻子就叫他“傻子”,“来胧”这个名字就渐渐的被村民们淡忘掉,谁也不再提起。“傻子”这两个字就成了傻子的名字。

    傻子长到十八岁,村民们就不再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傻子了。傻子也不再需要别人的照顾,他懂得了怎样生活,只是他太懒,除了找吃的以外,每天都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成了个懒虫。傻子虽不干活,可也不贪玩。傻子很少出门,每天都呆在家里,别人去找他玩,他也不去,他情愿傻傻的呆着。可到晚上,傻子不用人去请也会自主的出来。傻子白天不出门,晚上才出去,这已成了一个习惯,改不了。刚开始,村民们不太习惯,可久了,也觉得没什么,白天出门晚上出门都是一回事。

    傻子晚上出来也不干什么,就是在村里闲逛,从村头走到村尾,又从村尾走到村头,整个晚上都是这样来来回回,没停过。由于村民们习惯了,便没有过多地注意傻子,只有一些小孩子觉得傻子好玩,才去逗逗傻子了。其实,开始傻子也并没有把自己这个习惯当作对村民们很重要的事来看待,直至有一天晚上,一个诡秘的人影从他的眼前闪过时,傻子才开始警惕起来,认为这人是贼,有贼来盗窃村民们的财物。

    第二天,傻子把晚上所看到的人影和自己的想法告诉给村民们时,谁也不相信。村民们都认为这是傻了在乱说话,因为傻子是有病的,是傻的,傻的人说的话谁会相信呢?

    傻子没有同村民争,争也没有用。傻子认为这个贼一定还会再来。傻子想把这个贼捉住,好让村民们相信自己说的话。这样,在晚上傻子就不只是漫无目的地来来回回闲逛了,傻子有了目的,变得小心、仔细多了。

    傻子的猜想很对,这个贼不用多少天就又来了。傻子扑上去同贼撕打起来,谁也不让谁。贼有匕首,傻子什么也没有,只有拳头,而拳头再大再硬,也比不上匕首。最后,傻子倒下了,贼受了重伤,逃跑了。这一场撕打,持续了几个小时。

    傻子虽然没有捉住贼,可是村民们相信傻子说的话了,谁也不再否认傻子了。村民为傻子举行了一场葬礼,每一个人都披上头巾为傻子送行。村长还在傻子的墓前立了块碑,碑上题着两个字:忠烈。自此,“忠烈”就成了傻子的名字,没有人再会说起“傻子”两个字,村民人只会说“忠烈”。“忠烈”这条名字在村里流传下来。

猜你喜欢
  • 孙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
  •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rd...
  •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
  •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
  •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正好楚威王派来两位大臣,要请庄子到他的朝中,做楚国的宰相。庄子一点也不动心,仍旧握着钓竿,反问那两位大臣:我听说贵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一直将它供奉在庙堂上;你想那只神龟,是愿意死了被供奉起来,还是宁...
  •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
  •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
  • 北宋嘉祐年间,京城开封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案。当时,河北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崇,他从小苦读诗书,一心想考中功名,却屡试不第。张崇的父母非常焦急,就想另找门路,为儿子谋取前程。正好,张家有一件祖传的宝物,是一颗鸡蛋大的夜明珠,这颗夜明珠在黑夜里...
  • 这个墓碑设计得很特别。它看起来更像一堵墙,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这堵颜色搭配独特的墙矗立在两块灰色的大理石上,呈长方形,上端有一个窗户般的方孔,逝者的头正好从这里探出来,默默注视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领导正在漫不经心地观看艺术作品。当...
  • 上个世纪初,一位少年梦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会伤害少年的自尊心。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