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妈妈

    妈妈走了。这四个字,我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咀嚼完此中大痛。如果人生有什么真是永远的,那一定是生离死别。

    母亲病逝的那天中午,我俯身浅浅地抱住她,小心翼翼地问:“妈,我可以亲亲你么?”她点点头,然后把嘴唇撅起。我吻她布满皱纹干涩的暗红色的唇,就像小时候,她满含爱意地亲吻我一样。

    这是今生今世与最亲爱的人,温柔的、痛楚的、告别的吻。

    触感

    母亲躺在灵堂中间,寿衣穿戴整齐,像个安详睡去的大红胖子。我木讷地望着白色挽联,心想:这毛笔字真丑,她看了一定也不喜欢。

    守在母亲身边时,亲戚们不让我触碰她的身体,“会让她走得不安稳。”他们说。可与舅舅轮流守夜的那天晚上,我还是偷偷摸了一下她的手,触感冰冰凉凉。

    母亲临终前,由于器官衰竭,血液循环变缓,手脚低温已是常态。此刻再摸着她的手,倒也不觉异样。只感觉她还在我身旁,还会用手温柔地摸摸我的后脑,像往常一样。

    白球鞋

    她走后的第三天,出殡。长辈叮嘱要穿白鞋子。我临时跑遍附近商场,最后买到一双白球鞋。我从不知道关于出殡会有那么多的规矩,“捧着遗像走出家门后,要一直走,不能回头。”长辈说。

    出了家门,车直接开往殡仪馆。快点,快点,工作人员催促我们,他们的火化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一个小时后,我目送母亲的遗体被缓缓送入炉内,脑子里像一道闪电炸过,我莫名大喊:“妈妈,快些跑啊,快些跑。”快些跑,少受点火炙的疼痛。

    只穿过一天的白球鞋,按照规矩,葬礼结束后要扔掉。可我将它用纸盒打包好,藏在了家中的鞋柜深处。

    我就是穿着这双鞋,陪妈妈走完了最后一段路。

    宴请

    第六天,我在酒店里办告别答谢宴。来客中大多是我的亲友同事,父母那边的亲戚们早就回了老家。

    她一生节俭,从未舍得这样去酒店用餐,可她走后,我却要以她的名义来宴请。宴席很热闹,可真正与她熟识的,寥寥无几。

    宴席开始前,我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致辞,我说:“那就借这样一个大多数出席者都在打牌唠嗑、敬酒恭维、谈天说笑而其实没什么人伤心、没什么人真的在乎主题的时刻,让这个世间记得,这一晚,是为了我的母亲。让这个世间记得她来过,爱恨过,挣扎过,无悔过。”

    遗物

    仪式、人情,一切都结束,我终于要面对家里的后续工作。

    还是那些规矩,逝者的遗物,该烧的要烧,该扔的要扔。我照做了。牙刷、毛巾……扔那些小物件的时候人有点木木的。而衣橱里的衣服,想了又想,我收回了手。

    工作后,我只给母亲买过很少几件衣物。每次看到她都会生气,嘀咕我又花了些不必要的钱。她很少穿,却都件件细致地储藏在衣柜鞋柜里。

    买的衣服里,她唯独最喜欢那件唐装棉衣,有好看的盘花纽扣、传统的牡丹花图案。那年大年初一早上,母亲将它穿上了一会,然后又不舍得换下了。“等你将来婚娶时我就穿这件棉衣参加你的婚礼。”她喜滋滋地说。

    母亲走的那天,我将这件棉衣给她穿在了寿衣里。

    我把给她买的几件衣物偷偷留了下来,藏到了我的衣柜里,发肤里,灵魂里。

    歌曲

    母亲走后,我写东西时听得最多的歌,是赵雷的《妈妈》。

    几个月前我整理放小电器的抽屉,翻出了几年前送给她的一只MP3播放器。只是个劣质小玩意儿,但她很爱惜,一直未损坏,里面存放了许多她们那个年代爱听爱唱的歌。我听着,却猛然跳出几首孙燕姿、梁静茹的歌曲。那是我曾经喜爱的。

    我想起第一次把MP3递给母亲时,教她插上耳机线,摁下播放键。我说,快,开始唱了,可以听了。她手忙脚乱,用两只手抓起耳机歪歪斜斜塞到耳朵里。

    音乐让她露出轻快的表情,苦难的人生中仿佛唯有此刻,可以只存留美好。

    母亲节

    母亲离开后的第60天,恰逢母亲节。

    我早起出门,去以前常和母亲一起溜转的小超市买了些水果,再过一个十字路口,去花店挑了束百合。我决定去看她。

    不是传统的扫墓日,陵园里十分安宁,我一块一块墓碑寻找过去。她住院时,我也是这样从病房间穿行过去,走着,望着,找到母亲的那间。

    叩拜之后,我擦拭干净碑身,然后坐在母亲身边与她聊聊天。陵园里有鸟语声,初夏的阳光从天空铺下来,有的折射进树林,有的沐浴着我和她,就像前尘旧事从未远离。

    鸡蛋

    我和她聊起了鸡蛋。

    谁会知道这一天就是倒计日中的一天呢?她生前最后一周,我不知道她将要离开我,那一个星期居然还每天去上班。母亲奄奄一息地躺在小房间,对我说,去煮些鸡蛋吧。

    我煮了好几颗,端到小房间想剥给她吃。她虚弱地叹气:我哪里还吃得了鸡蛋了呀,你每天早晨上班前都要记得吃一个。

    从前那么多年,每逢周末,她都要把供我下周吃的鸡蛋煮好。如今她病成这样,还只惦记着我,怕我嫌麻烦不给自己煮,才用这样“哄骗”的方式。

    “早餐啊,无论吃什么,都要记得给自己多加一个鸡蛋。”

    百日

    6月17日,是母亲走后百日。

    走在大街上,路过从前与母亲一起吃过饭的餐馆。火锅店、鸭血粉丝汤馆、吉祥馄饨、富春早点,都是些平民的小吃店,但当时母亲总舍不得去花钱。我哄骗她说有折扣券,不用可惜咯,她才肯乖乖跟我去。

    我从这些店门口路过,路过我们一起靠窗坐过的位置,路过她等我去锁电动车时,驻足停留过的树荫。

    这么多承载回忆的店铺,却只剩下我独自记着。我矫情地想:我不会再光顾你们了。

    玉米

    8月,又至玉米成熟的季节。玉米是母亲生前最爱吃的。

    可她舍不得买新鲜玉米,总要等晚几天过了旺季再去跟菜场的小贩杀价。然后家里成日成日地沸腾着玉米的香气。

    大舅的女儿与女婿去年来我家做客,母亲让我去路口买回一些水煮甜玉米。那种三块钱一根的,口感卖相都好。她给我留了一根,其他的都拉扯着给客人带走。母亲说,你们路上吃。他们客气推让,母亲跟着走出家门一段路,热情地硬塞了过去,没给自己留下哪怕半根。

    又到了玉米成熟的季节。可我再也看不到那个拎着一大袋玉米,笑盈盈地走进家门的母亲了。

    遗憾

    我渐渐不再执着于回忆。时间没法抚平伤痛,但可以淡去。可那天晚上我做梦,梦见她走的最后那天,凌晨三四点,她躺在医院急诊室里,说:我想喝点儿粥。

    那个时间点哪来粥呢?我便让大舅开车去肯德基店,买搁了食盐和各类调味品的皮蛋瘦肉粥。可这一时慌张,我竟忘了母亲胸腹水严重而不能吃盐。喂母亲吃了两口,她就嗫嚅着说:“咸,太咸,不吃了。”

    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喝点清淡稀粥。我为什么没有跑回家煮粥呢?这个问题,我其实不那么想知道答案。

    永别

    母亲离开一周年。在那天清晨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不要再那么想念她了。

    思念是双向的电波,我这么天天想着她,生者的执念会打扰到逝者的安宁吧。

    我不想母亲像我念叨她一样,念叨着各种对未来的担忧。她该从亲情的枷锁中挣脱,得到自由了。

    关于“永远”,从前有句话很文艺腔,“永远有多远?”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远的,爱啊、恨啊、相聚啊,离散啊,拥有啊,都不会是永远的。

    但我现在觉得人生是有“永远”这回事儿的。

    比如,你走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妈妈,再见。

猜你喜欢
  • 日本有一种锦鲤,天生具有一个本领,就是随着生长环境的阔狭而改变体形。于是,当锦鲤生长在一只小鱼缸里时,它的身体一般不会超过五到七厘米,但如果把它放进一片湖水,它就能长到三倍大的身材。同样,我们人也应该根据遇到的环境改变自己,当然,这不是说我...
  • 在美丽的湖边,住着一条鳄鱼。鳄鱼有一张超大超大的嘴,嘴里有两排锋利的牙齿,身上的皮肤坑坑洼洼的。“哎呀,长得真恐怖啊。快走开!不和你这个丑八怪一起玩!”小动物们都说。听到这样的话,鳄鱼非常伤心。鳄鱼虽然长得很吓人,但他心地善良,喜欢交朋友。...
  • 刚结婚时,我和先生相约:每次买回来的新衣服总要把纽扣重新加固。而我从来只缝先生的第二颗纽扣,因为第二颗纽扣靠近心脏。每当我低下头缝纽扣时,内心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愫。先生起初并不屑于干这种小女人的事,可是经不住我的软硬兼施,只好笨手笨脚地学着...
  • 有这样一则希腊神话,阿波罗爱上西比尔,并且告诉她,不管多少年,只要她手里有尘土,她就能活下来随着时光流逝,西比尔日渐憔悴,终成空躯,却依然求死不得。孩子们问吊在瓶中的西比尔:“你要什么?”她回答说:“我要死。”我认为死并非是上帝对我们的一种...
  • 我有很多好朋友,其中和我关系最好的就是我的同桌徐乐乐。可自从上次春游回来,一切都变了。除了我的同桌徐乐乐以外,其他人都不和我说话了。徐乐乐也变得很奇怪,最奇怪的是她换了一个诡异的铅笔盒。那是一个黑漆漆的木质盒子,长方形的,上面有一个盖子,盖...
  • 戒嗔住的地方在天明寺的后院。这里属于生活区,除非极其熟悉的施主,一般人不会到这里来。戒嗔和戒傲住处附近有间杂物房,里面放置的多是一些平日很少用到的物品,像是一些用旧了又舍不得扔掉的家具之类的东西。杂物间的门没有锁,平时只是用插销在外面插住,...
  • 河边有处工地,一天傍晚从那儿走,就见几个农民工,在帆布搭成的工棚里,光着膀子喝啤酒。心想,炎炎夏日,河风习习,能有这样一处凉爽的所在,三五工友一起,抽着烟喝着酒,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呀!时间过得很快,倏忽已是冬日。一天早晨,又经过那个工棚,看...
  • 西西遇到了一只小鸟。小鸟告诉西西说自己在流浪。西西对小鸟说,你住在我的头发里吧。小鸟叼来了一些干的树枝,在西西的头发上建了一座房子。西西,你要去哪儿?小鸟问。我不知道,西西回答说。那我们就随便走吧,小鸟说。西西,我在你头发上拉屎,你不介意吧...
  • 从小到大我从未听母亲讲过她的身世,直到2008年的那一天。那天,我在翻阅史料时发现了这样一件事:孔祥熙的大儿子——有名的“衙内”孔令侃,当年竟要娶张乐怡的妹妹为妻。张乐怡者,堂堂“国舅”宋子文之夫人也,亦即孔令侃的舅妈。然而孔大少爷却扬言道...
  • 20年前,艾玛给一本小说杂志投稿,那里有两个编辑,海曼和凯利。艾玛不知道把稿子寄给谁好,就给两人各寄了一份。一个月后,海曼打电话来冷冷地说:“以后不要给我寄稿子了。”再见也没说,就挂了电话。艾玛觉得委屈而愤怒,告诉家人,如果以后海曼来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