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闻天为何最终放弃博古而投靠毛泽东?

    “博洛矛盾”从暗的分歧发展到明的冲突,是在广昌战役开始之前和失败之后。

    广昌战役失败博洛发生冲突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坐落在盱江左岸。1934年3月,敌人集中11个师兵力向广昌作堡垒推进。博古、李德决定全力保卫广昌,与敌人“决战”。张闻天和毛泽东都坚决反对组织广昌战役。对张、毛的意见,李德、博古根本不听。他们调集红军主力9个师的兵力,并亲赴前线直接指挥,采取以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和“短促突击”战术,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

    博古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过来给张闻天乱扣右倾的帽子,说张闻天这种指责是普列汉诺夫反对1905年俄国工人武装暴动那样的机会主义思想。张闻天一向温和沉静,面对博古这种蛮横态度,也无法按捺内心的气愤,当即予以批驳,据理力争。张闻天越讲越激动:博古同志说我是普列汉诺夫,是机会主义,这是污蔑!我坚持,广昌战争同敌人死拼是不对的!张闻天在发言中还批评博古过于重用李德,说:我们中国的事情不能完全依靠李德,自己要有点主意。

    博古找张闻天交谈给“提示”

    博、洛两人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会也没法开下去了,结果不欢而散。到会的其他同志,没有一个表示意见。事实上,军委的大多数同志都是赞成张闻天的意见的。只是在那样的场合,不便发表而已。三军团司令员彭德怀在广昌战斗后就曾当面斥责李德“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说他们把好不容易创造的根据地断送掉,是“崽卖爷田心不痛!”

    事后,或许是博古意识到这样对待张闻天不好,或许是李德对博古有所批评,博古曾找张闻天交谈,似乎是传达李德的意见,说:“这里的事情还是依靠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意思是博洛不应该闹摩擦。张闻天无意于将莫斯科回来的同志抱成一团,因此对这种提示没有理睬。更重要的是,博古他们丝毫没有从广昌战役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军事行动上仍然坚持“短促突击”“分兵把口”等战术,在敌军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实行全线防御,完全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博洛之间的分歧当然无从缩小以至弥合,更何况博古他们还在组织上排挤张闻天呢!

    张闻天同毛泽东逐步接近

    在“博洛矛盾”逐步加深,博古同张闻天的关系逐渐疏远以至发生冲突的同时,“毛洛”,即毛泽东同张闻天之间,却逐步接近以至互相信任和合作。

    张闻天同毛泽东会面、相识,是在1933年初进入中央苏区之后。开始,张闻天对毛泽东的思想与才干并不真正了解,关系平常。不久,张闻天分工管理政府工作,同毛泽东接触的机会多起来。这时,张闻天同毛泽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观点一致,例如,在执行“共同抗日三条件”宣言、同十九路军签订协定和支持等策略上,他们就都是同博古等人有重大分歧的。

    人事变动成为历史契机

    张闻天同毛泽东接近并开始合作的历史契机,是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后的人事变动。

    1934年1月中旬在瑞金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使“左”倾路线的错误发展到了顶点。经过这次全会,张闻天在党内的职位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担负的工作有了较大的变动。在六届五中全会上,张闻天被补选为中央委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成员、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六届五中全会之后,接着举行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张闻天取代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只当选连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单从表面上看,似乎张闻天得到了一定的重用。然而,身处党内高层矛盾漩涡中的张闻天,却已经比以前“更明显的感觉”到,这是一种极为巧妙的“排挤”。他在延安整风中回顾这段历史时写道:“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博古开始排挤我。五中全会后,我被派往中央政府工作,就是把我从中央排挤出去的具体步骤。”“派我担任人民委员会工作,对于李德、博古同志说来,是‘一箭双雕’的妙计。一方面可以把我从中央排挤出去,另方面又可以把毛泽东同志从中央政府排挤出去。”

猜你喜欢
  • 玫琳凯·艾施是美国着名的化妆品制造商,也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女企业家。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她推出的“玫琳凯系列品牌”,据说里面有她亲手参与制作和加工的“独家秘方”,能使人返老还童、青春永驻。1995年,玫琳凯迎来了她7...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首倡“权力意志”说,鼓吹“超人”哲学,被视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驱。对他的评论历来众说纷坛,有人把他描述成邪恶的魔鬼,说他用思想的毒剂腐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类:也有人把他说成是圣洁的天使,...
  •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家当时是很崇高的职业,因此有很多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学习。一天,一个年轻人来了,想要学习哲学。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带着他走到一条河边,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年轻人起先以为苏格拉底在跟他开玩笑,并不在意。结果苏...
  •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想要去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于是,他写了信给威廉,说自己将会在3月5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那里。威廉回信表示热烈的欢迎。康德3月4日就到达了珀芬小镇,为了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到达威廉先生那里,他...
  • 乔治·史密斯·巴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传奇将军。这位被誉为“血胆将军”的四星上将,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加夫列尔。他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四代人在军队中效过力。父母都是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人。巴顿19岁那年进了美国...
  •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
  • 张良,字子房,秦汉时期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东南一带)人,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因为逃避战乱来到河南南阳,后来又搬到沛国,就算是沛国人了。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
  •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倚重的谋臣,他足智多谋,为人厚道。有一天,他听说皇上新建的宫殿快要完工,就前去观看。谁知刚跨进宫殿,只见迎面匆匆走来一人,到他面前,双膝跪下,大呼:“刘大人救命!”弄得刘伯温莫名其妙。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工匠,只因新建宫...
  • 战国时期,吴起在魏国担任将军,由于很有才干,深得魏武侯魏击的赏识,有心想提拔吴起。魏国宰相公叔担心如果吴起得到重用,他的才能比自己要强得多,将来恐怕自己宰相的位置就不保啊。经过冥思苦想公叔终于有了主意,他一方面继续与吴起交往密切,另一方面密...
  •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出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公元前415年,吴起二十六岁,由卫逃到鲁。师事曾参之子曾申,学《左氏春秋》。公元前414年因母死不奔丧,与曾申决裂。次年,在鲁学兵法。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前412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