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石膏(五钱) 藿香(七钱) 防风(四两) 黑山栀(一两) 甘草(三两) 为末,微炒香,蜜、酒调服。
泻黄(散)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栀子、石膏泻肺胃之火,藿香辟恶去臭,甘草调中泻热。重用防风者,能发脾中之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诸药微炒香,则能皆入于脾。用蜜、酒调服,则能缓于中上。盖脾胃伏火,宜徐徐而泻却,非比实火当急泻也。)口臭唇疮胃火冲,烦渴易饥(即中消证)肌肉热,(脾胃主肌肉)脾中伏火并为功。(按∶脾中伏火,何以不用黄连?吴鹤皋谓恶其燥者,非也,乃恶其遏也。盖白虎汤治肺胃燔灼之火,身大热烦渴而有汗者;此治脾胃郁蒸之火,肌肉热烦渴而无汗者,故加防风、藿香,兼取火郁则发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