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汪 庵《医方集解》) 治伤暑泻而作渴。
理中汤原方加黄连、茯苓。(原注云∶“外感盛暑,内伤生冷者,非此不可。”)
连理汤方即理中(汤),黄连更与茯苓充。外伤盛暑内生冷,泻而作渴可为功。(理中汤,治
汤
可知其义仍责重于中脏有寒,故得用理中为主,加黄连所以清暑,茯苓所以渗湿,殊非因渴而加也。然则凡病渴者,皆当作热治,而泻而作渴者,半属亡津,仍当主以甘温生津止渴,与夫本湿标热,虽渴而不欲饮者,治宜苦辛杂用,寒热兼施,均不得专恃苦寒也,审矣。且黄连性大寒而味极苦,苦属火而寒属水,以治水火相乱,湿热为病之渴则可;若燥火之渴,而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