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物理诊断学》 第十七章 内镜检查

    内镜(endoscope)是从人体天然的开口部位(口腔、肛门、鼻腔)或切口部位(腹腔、胆道)插入,用以窥视人体内部的一类仪器。

    内镜问世已100多年,经历了硬管、半可屈式、纤维光束及电子摄像内镜的几个阶段,近20年进展迅速,在诊断及治疗上有了突出成就。自1957年美国Hirschowitz创始第一台纤维光束胃镜以来,经过多次改进、创新,已研制成多种类型内镜供临床使用,成为性能良好,便于操作,易被受检者接受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我国内镜起步较晚,1973年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国产纤维胃镜,很快在全国推广应用,现已能生产不同类型的内镜。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能发现较早期肿瘤,同时开展内镜下治疗技术,使内镜由诊断过渡到治疗领域,避免了麻醉、手术的痛苦。如过去需经剖腹手术切除胃肠道息肉,现可通过高频电凝切除,即快速、又安全;硬化剂防治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乳头切开取石及碎石;对梗塞性黄疸可经内镜置管作胆汁内引流或经鼻胆汁外引流术,对食管、胆管狭窄行气囊扩张术;胃内异物的取出等。近年在腹腔镜下作胆囊及阑尾切除术已获成功。超声波诊断技术与内镜应用相结合,已研制成功超声内镜,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

    临床常见的内镜有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胆道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等。此外,还有腹腔镜、子宫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等。目前又研制了不用光学纤维的电子摄像内镜,避免光学纤维折断、老化等影响成像的缺点。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
  • 作者:
    罗浮山人
  • 作者:
    汪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