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胃壁结构组成

    粘膜

    粘膜由柱状上皮组成,为纵行皱褶,称为皱襞(图1.10)。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胃粘膜的表面积,并因此增加了胃内容物与胃壁的接触面积。

    消化液由被覆于几乎全部胃体内表面的胃腺所分泌(图1.11)。胃腺的组成如下:

    ·粘液细胞产生粘液层保护胃体,以免被胃液消化

    ·壁细胞产生HCl以及内因子

    ·主细胞产生胃蛋白酶。

    胃腺管终末端的微小凹陷称为胃小凹。

    胃粘膜形成的胃皱襞示意图

    图1.10胃粘膜形成的胃皱襞示意图。

    胃腺

    图1.11胃腺。

    胃壁结构

    图1.12胃壁结构。

    肌层(图1.12)

    胃的肌层不同于其他部位的消化道肌层结构。它由平滑肌细胞组成三个不同的肌层。每层肌纤维按不同方向排列:纵行、环行,以及额外的内斜肌层(图1.13)。

    胃肌层三层结构

    图1.13胃肌层三层结构:纵肌层、环骨层、和内斜肌层。

    胃的肌层结构有助于食物得到充分的研磨和混合。在摄入食物时斜行肌能使胃很容易地产生容受性舒张,这一状态对于胃的贮存是必要的。而在贲门和幽门括约肌,是环行定向的平滑肌纤维起主导作用,利于括约肌的活动。

    外层

    浆膜形成胃的外层与腹膜相连,而在大弯、小弯处与大网膜相连。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