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形色外诊简摩》 百病虚实顺逆篇

    作者: 周学海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其时有生者,何也?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何以得粥入泄止,何以得汗与利,是必有望于医者。)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三阳积并,发为惊狂。邪入于阳,重阳则狂,诸文皆指阳气喷激也。)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炅即炯字,热也。此阳气内郁也。)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此阳气下抑也。)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此孤阳亢逆,阴津不能上濡也。)

    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矣。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宜用温散温下,不可温补。)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何者?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故为实焉。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上虚实。以上《素问》。)

    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所谓气行血止也。阴津不足以载血,使之滑利,而阳气之悍者涌来,血遂拥挤而成痈疽。)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是血愈拥挤,而悍气亦不得通,故蒸而为脓矣。)乃化为脓。脓成,十死一生。其白眼青,黑眼小,一逆也。纳药而呕,二逆也。

    腹痛渴甚,三逆也。肩项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脱,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也。(今疡科有五善七恶之说,义即本此。上痈疽顺逆。)

    热病脉静,汗已出,脉躁盛,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血 笃重,是四逆也。(淫,马注谓好色,非也。凡遗精漏浊下利自盗汗皆是。)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

    腹胀,身热,脉大,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脉大,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一逆也。腹胀,便血,脉大,时绝,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三逆也。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上杂病顺逆。)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其可刺者急刺之,不汗且泄。(上热病顺逆。以上《灵枢》。)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