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徐仲光治一儿,患血热痘,先用寒凉,芩、连、犀角,起发灌浆,头面身背俱脓,但两腿面凹陷不起。用参、 托之,反见热渴躁烦,大便溏泄多次,咽喉肿痛。改用清咽利膈,山豆根、麦冬、川贝、桔梗、元参、防风、僵蚕、山甲、当归、白芍、红花、生地、山楂、陈皮、蚯蚓、牛蒡、川连、黄芩、甘草而愈。
一儿痘后,咽痛壅塞不通,此余毒留于心肺,邪热不泄,风痰壅盛。先以桐油探吐,服驼原散、甘桔汤、连翘、牛蒡、射干、元参而愈。
一儿痘后,真阴不足,二火上行,咽喉肿痛。有以寒凉治者,愈而复肿。原其火为寒郁,先以附子理中汤驱其寒,次宜壮水之主,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麦冬、元参治其本,外吹葛槿散而愈。
一儿痘后,脾胃不足,阴火上炎,咽喉肿痛,以四君子加甘、桔、知、柏、川连、牛蒡而愈。
一儿痘后,咽喉成疔,以柴、葛、地龙、蜈蚣等分煎成,加犀角磨汁和服而愈。
万密斋治马氏子,五岁,痘不起发。曰∶此顺痘也。毒甚者,则头面肿,毒微者,则头面不肿,非不起发也。又呼咽痛。曰∶此痘家常病,喜喉舌无疮,颈项间痘稀,不足怪也。以甘桔汤加牛蒡子煎,细细咽之,咽痛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