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续名医类案》 天泡疮

    作者: 魏之琇

    (其症属元气不足,邪气所乘,亦有传染而患,主在肝肾二经,故多在下体发起。杨梅、下疳略同。)

    薛立斋治一儒者,患天泡,色 赤作痛,大便秘而不实,服祛风散毒等药,舌痛口干,脉浮而数,此邪气去而阴虚所致。用六味丸料加山栀、当归,四剂脉症顿退。又用八珍汤加山栀、丹皮,疮色渐白。后用四君加归、 而愈。

    一儒者患天泡,误服祛风消毒之药,复伤元气。因劳役过度,内热口干,齿龈作痛,右关脉洪数而虚。此脾胃受伤而火动,用清胃散之类而愈。

    一儒者患天泡,或成粒,或成片,或出水,脾肺脉俱洪数,此风邪所伤。先用荆防败毒散加萆 、钩藤,数剂渐愈。但口内干热,用四物加山栀、钩藤、银花、甘草节而愈。后遍身瘙痒,内热口干,佐以六味丸而瘥。

    一商人每劳役饮酒后,则遍身生疮,服祛风败毒之剂,面目、胸、背、臂、胁结一块如桃栗,凹凸痒痛,脓水淋漓,气血虚甚,寒热往来,作渴痰涌,此湿热壅盛,元气虚而不能愈也。外敷当归膏,内服补阴八珍加萆 五钱,并换肌消毒散加干葛、钩藤各一钱。二十余剂,诸症渐退,仍以前药为主,佐以调理之剂,两月余,气血复而疮愈。

    一男子 肿痛,发热,服祛风清热药愈炽。诊其脉沉实,乃邪在内也。用防风通圣散,一剂顿愈。又防风败毒散,二剂而安。夫此症虽属风热,当审在表里无误矣。

    一小儿患此症, 痛发热,脉浮数,挑去毒水,以黄柏、滑石末敷之,更饮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愈。

    一小儿患此症, 赤发热,以黄柏、滑石末敷之,饮大连翘汤,二剂少愈,更以金银花散而痊。

    毛阁老孙,年十余岁,背侧患水泡疮数颗,发热脉数,此肺胃经风热所致,名曰天泡疮。遂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服之,外去毒水,以金黄散敷之,又四剂而愈。

    杨文魁腹患此症及腰背 痛,饮冷,脉数,按之愈大,乃表里俱热也。以防风通圣散一剂,更敷金黄散,势减大半。再以荆防败毒散二剂而痊。

更多中医书籍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张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寿
  • 作者:
    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