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心悟》 喘

    经云∶诸病喘满,皆属于热。盖寒则息微而气缓,热则息粗而气急也。由是观之,喘之属火无疑矣。然而外感寒邪,以及脾肾虚寒,皆能令喘,未便概以火断也。假如风寒外客而喘者,散之;直中于寒而喘者,温之;热邪传里,便闭而喘者,攻之;暑热伤气而喘者,清而补之;湿痰壅遏而喘者,消之;燥火入肺而喘者,润之。此外感之治法也。各详本门。若夫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疏而达之,加味逍遥散。肾水虚而火上炎者,壮水制之,知柏八味丸。肾经真阳不足而火上泛者,引火归根,桂附八味丸。若因脾虚不能生肺而喘者五味异功散加桔梗,补土生金。此内伤之治法也。

    夫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经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下。定喘之法,当于肾经责其真水、真火之不足而主之。如或脾气大虚,则以人参、白术为主。参、术补脾土以生肺金,金旺则能生水,乃隔二、隔三之治也。更有哮症与喘相似,呀呷不已喘息有音,此表寒束其内热,致成斯疾,加味甘桔汤主之,止嗽散亦佳。古今治喘哮症方论甚繁,大意总不出此。

    加味逍遥散(见类中。

    知柏八味丸(即六味丸加知母,黄柏。

    桂附八味丸(俱见类中)

    五味异功散(见虚证。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刘宋、雷学所着
  •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