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纲目》 外热内寒外寒内热

    作者: 楼英

    〔仲〕云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活人》云∶先与桂枝汤治寒,次与小柴胡汤治热也。)

    〔罗〕病有远近有缓急征南帅不邻吉歹年七旬,丙辰冬南征至楚丘,诸路迎送,多献酒醴,因而过饮太多,遂腹痛肠鸣自利,日夜约有五十余行,咽嗌肿疼,耳前后赤肿,舌本强,涎唾稠粘,欲吐不吐,以手泄之方出,言语艰难,反侧闷乱,夜不得卧。予诊得脉浮数极,按之沉细而弦。即谓中丞粘公曰∶仲景言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四逆汤,救表桂枝汤。今胃气不守,下利清谷,腹中疼痛,虽宜急治之,比之咽嗌痛犹可少待。公曰∶何谓也?答曰∶《内经》云,疮发咽嗌,名曰猛疽。此疾治迟则咽塞,咽塞则气不通,气不通则半日死,故宜急治。于是遂砭刺肿上紫黑血出,顷时肿势大消,遂用桔梗、甘草、连翘、黍粘、酒制黄芩、升麻、防风等分, 咀,每服约五钱,水煮清令热 ,冷吐去之,咽之恐伤脾胃,自利转甚,再服涎清肿散,声出,后以神应丸辛热之剂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湿。丸者取其不即化,则不犯上焦,至病所而后化,乃治主以缓也。不数服,利止痛定,后胸中闭塞,作阵而痛,思《灵枢》云∶上焦如雾,宣五谷味,蒸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也。今相公年高气弱,自利日久,致脾胃中生发之气不能滋养于心肺,故使闭塞而痛。经云∶上气不足,推之扬之。脾不足者,以甘补之。再与发散甘辛之味,温养脾胃,加以升麻、人参,上升以顺正气,不数服而胸中快利,痛止。《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随其攸利,万举万全。又曰∶病有远近,治有缓急,无越其制。又曰∶急则治其标,缓即治其本。此之谓也。

    〔仲〕云∶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活人》云∶先与白虎加人参汤治热,次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李东垣
  •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作者:
  • 作者:
    凌晓五
  • 作者:
    不详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
    龚庆宣
  • 作者:
    张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