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发热恶寒,身体痛者,属太阳病,麻黄汤、大青龙汤是也。若兼心下支结者,柴胡桂枝汤。若兼下利清谷腹胀者,先以四逆温里,后以桂枝发表。(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若尺脉迟者,血少,荣气不足,《活人》先以黄 建中汤养其血,俟尺脉回,却用柴胡等汤和解之。身体疼痛,脉沉,发热头痛不瘥者,四逆汤。(方论见发热。)若少阴但欲寐,手足寒者,附子汤。(方论见但欲寐。)发汗后,身体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桂枝 人参(各两半) 芍药 生姜(各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身体痛下利。(方论见下利条。)身体痛,吐利,为霍乱。(方论见吐利条。)身体痛,手足寒,若脉沉,但欲寐者,附子汤。(方论见但欲寐。)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自利恶寒者,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若夏月中暑,脉虚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中暑。)身痛如被杖,面目青,咽痛者,为阴毒,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论见阴毒。)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活人》“脉沉细”作“沉缓”。)湿家之为病,身尽痛,发热而烦,身黄如熏,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大剂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 咀,先以水煮麻黄,去沫,入诸药煎,温服,覆取微汗。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纳鼻药方见发热。)湿家其人但欲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烦躁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上湿痹,《活人书》为中湿,脉沉细为沉缓,小便自利者,术附汤。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五苓散,而不及麻黄加术汤,并纳鼻药。盖麻黄、纳鼻,皆是表药,而非脉沉缓之剂故也。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 白术(各一两) 桂枝(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 咀,水煎温服,作四剂。(《活人》云∶身肿者加防风一两,悸气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两半。)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疼体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一两二钱) 附子(一枚,炮) 甘草(六钱,炙) 大枣(四枚) 生姜(切,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两半) 大枣(六枚)
上 咀,水三升,煮一升,分三服,温服。一服觉身痒,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而剧者,多风湿。此病伤于汗后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汤。
麻黄杏仁薏苡汤方
薏苡仁 麻黄(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一两,炙) 杏仁(十枚,去皮尖)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温服。有微汗者避风。
风湿身重,脉浮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方见身重。)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仍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自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