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纲目》 腹痛

    作者: 楼英

    腹满而痛,吐利者,属太阴,宜四逆汤。(论见腹满太阴条。)

    若兼头痛发热身痛者,属霍乱。霍乱腹痛不渴者,理中丸加人参。(论见吐利。)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烦疼,发作有时者,有燥粪,故使不大便也。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汗下后不大便而渴,日晡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者,宜大陷胸汤。(方论见结胸。)

    少阴病,腹满下利,若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者,真武汤;便脓血者,桃花汤;若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去葱白加芍药。

    少阴病,腹痛,若四肢逆而不温者,四逆散加附子。(方论见欲寐。)若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芍药汤。(方论见下利。)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宜黄连汤

    甘草(炙) 黄连 干姜(各三分) 大枣(三枚) 半夏(半两) 人参 桂枝(各三分)

    上 咀,水煎服,分二服。

    往来寒热,胸胁满,心烦喜呕而腹痛者,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方见往来寒热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再与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桂枝(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胶饴(八两)

    上 咀,每服五钱,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渣,下胶饴两匙许,再煎化服。(东垣云∶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络皮毛为使,故建中之名始于此焉。)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矢气及少腹满者,此欲自利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