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论》云∶将适失宜,犯温过度,散热不宣。热气积在肠胃,故大便秘难也。
皇甫谧云∶或大行难,腹中坚固,如蛇,盘,坐犯温久积,腹中干粪不去故也。消苏若膏,使寒服一二升,浸润则下。不下更服下药即瘥。薛公曰∶若不下,服大黄朴硝等下之。
秦承祖云∶朴硝、大黄煎治胃管中有燥粪,大便难。身体发疮解发方∶大黄(金色者二两)朴硝(细白者二两)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减三升,去滓,着铜器中,于汤上微火上煎,令可丸。病患强者可顿吞,羸人中服可后,宜得羊肉若鸭麋肉羹补之。
《录验方》解散不得大行方∶大黄(四两)桃仁(三十枚)凡二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服。一方∶大黄二两,桃仁五十枚。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病源论》云∶将适失宜,犯温过度,散热不宣。热气积在肠胃,故大便秘难也。
皇甫谧云∶或大行难,腹中坚固,如蛇,盘,坐犯温久积,腹中干粪不去故也。消苏若膏,使寒服一二升,浸润则下。不下更服下药即瘥。薛公曰∶若不下,服大黄朴硝等下之。
秦承祖云∶朴硝、大黄煎治胃管中有燥粪,大便难。身体发疮解发方∶大黄(金色者二两)朴硝(细白者二两)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减三升,去滓,着铜器中,于汤上微火上煎,令可丸。病患强者可顿吞,羸人中服可后,宜得羊肉若鸭麋肉羹补之。
《录验方》解散不得大行方∶大黄(四两)桃仁(三十枚)凡二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服。一方∶大黄二两,桃仁五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