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气不足,阴寒气盛故也。若风寒在表而恶寒,则一身尽寒矣。若阳气衰,阴气盛,寒邪在里,口中和,无热而背恶寒者,属少阴也,宜温之,附子汤主之。若阴气微,阳气威,热邪陷内,口燥热而背恶寒者,属阳明也,宜清之,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者均自巨恶寒也,有阴阳寒热之不同,而于口中润燥得之。
(公元 1695 年)清.张温(路玉、石顽)着。十六卷。采集历代名家方论,编次成书。门类依据王肯堂《证治准绳》,方药主治多依撩《薛己医案》、张介实《景岳全书》,并结合自己的体会予以参订。
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气不足,阴寒气盛故也。若风寒在表而恶寒,则一身尽寒矣。若阳气衰,阴气盛,寒邪在里,口中和,无热而背恶寒者,属少阴也,宜温之,附子汤主之。若阴气微,阳气威,热邪陷内,口燥热而背恶寒者,属阳明也,宜清之,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者均自巨恶寒也,有阴阳寒热之不同,而于口中润燥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