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代亦歇止之脉,但促、结之止,内有所碍,虽止而不全断,中有还意;代则大止不还,下复至,如更代者。非元气衰微之甚,不至此也。泄脓血者,则营血耗竭,隧道空虚,故见此欲脱不续之状。(《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伤寒心悸,有中气虚者、有停饮者、有汗下后者。中气虚则阳陷,阳受气于胸中。阳气陷,则不能上充于胸中,故悸。(宜黄建中汤之类。)停饮者,饮水多而停于心下也。水停心下,水气上凌,心不自安,故悸。(宜小青龙汤之类。)汗后则里虚矣,况汗乃心液,心液耗则心虚,心虚故悸。(宜炙甘草汤、黄建中汤之类。)诸悸者,未必皆脉代。今脉代者,正指汗后之悸,以汗为心液,脉为心之合耳。女胎十月而产,腑脏各输真气,资次培养。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之。足厥阴者,肝也。二月足少阳脉养之。足少阳者,胆也。三月,手厥阴脉养之。手厥阴者,心胞络也。四月,手少阳脉养之。手少阳者,三焦也。五月,足太阴脉养之。足太阴者,脾也。六月,足阳明脉养之。足阳明者,胃也。七月,手太阴脉养之。手太阴者,肺也。八月,手阳明脉养之。手阳明者,大肠也。九月,足少阴脉养之。足少阴者,肾也。十月,足太阳脉养之。足太阳者,膀胱也。是以诸经脉各养三十日也。若至期当养之经,虚实不调,则胎孕为之不安,甚则下血而堕矣。十二经中,独心与小肠不养胎者何欤?夫心为牡脏,小肠为之腑,主生血而合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有孕则经血不通,许学士所谓妊娠闭经隧以养胎者是也。平人气象论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历观经论、是知胎以血为体,而始终十月,皆赖乎心,自不当在轮养中又分次第矣。三月之时,心包络养胎。《灵枢》经脉篇云∶心包主脉,若分气及胎,脉必虚代。在五脏生成篇又云∶心合脉。盖心与心包,虽分二经,原属一脏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