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脉度篇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夫言出于心,非舌不能发,故云舌者心之苗。其色赤,其形尖而善动,火之象也。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其病舌本强,及舌本痛。肾脉循喉咙挟舌本,其病口热舌干。口问篇曰∶少阴气至则啮舌。以上目、耳、鼻、口、舌为脏之开窍,固当见五脏之变病,所谓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然而经络病多,脏气病少,若识别不真,即有毫厘千里之谬。惟谛审而治之,则善矣。选四方与第七十八小儿门参看。
《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脉度篇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夫言出于心,非舌不能发,故云舌者心之苗。其色赤,其形尖而善动,火之象也。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其病舌本强,及舌本痛。肾脉循喉咙挟舌本,其病口热舌干。口问篇曰∶少阴气至则啮舌。以上目、耳、鼻、口、舌为脏之开窍,固当见五脏之变病,所谓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然而经络病多,脏气病少,若识别不真,即有毫厘千里之谬。惟谛审而治之,则善矣。选四方与第七十八小儿门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