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碥》 心包络三焦说

    作者: 何梦瑶

    心包络,《难经》谓其无形。然考《内经》论十二官,无心包络之名,而有膻中之号。盖膻中乃心之窝,心藏窝中,若包裹然,则膻中固即心包络,非无形也。三焦,《经》谓上焦如雾,(上焦,膈以上也。清阳之分,其气如雾。)中焦如沤,(中焦,膈下脐上也。水谷之区,停留如沤。)下焦如渎,(下焦,脐以下也。便溺所出,如决渎。)亦未言其形状。论者纷纷,皆如捕风捉影,毫无实指。惟张景岳谓即腔子,脏腑如物,腔子如囊之括物,人但知物之为物,而不知囊之亦为一物。其说甚通。(古谓三焦,有名无形者,盖指腔子内、脏腑外之空际言,乃三焦火气游行之处也。)予因是而思,人之脏腑只有十,而以心为君,余为臣。三焦即腔子,(窃谓“焦”当作“椎”,人身脊骨二十一椎,上焦乃上七椎,中焦乃中七椎,下焦乃下七椎也。“椎”别作“焦”耳。观《灵枢·背 篇》五、七、九、十一、十四各椎俱作焦可见。)如京城,君臣所同居也。

    心包络即膻中,如宫城,君所独居也。宫城在内,京城在外,内为阴,外为阳,故三焦亦称腑,而心包络亦称脏耳。三焦既即腔子,则为有形,有形则有经脉。凡腔子中之经脉,皆三焦之经脉,但不分地立名,难于指称。故将其与各脏腑络系者,分属所络系之脏腑,名曰某脏某腑经脉。而以其无所击属者,名三焦经脉。

    犹之九州之地皆王土,而除分封诸侯外,余为王畿。心包经脉,亦三焦经脉之络系于膻中者所分属,为十二经也。(奇经八脉,亦即三焦经脉另立名目分出,如王畿内有公卿大夫采地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陈三山
  •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