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发挥》 腹痛

    作者: 万全

    (有虫有积)

    虫痛发作无时.随痛随止.发则面色 白.口吐涎沫.腹中痛作疙瘩.脉洪大.目似痫.宜下之.用木香槟榔丸.苦楝根白皮煎汤送下.先翁用雄黄解毒丸下之.小儿体弱者.不可下也.用安虫丸以渐去之.

    莪术(醋煨) 木香 黄连 青皮 槟榔 使君子 白芜荑仁 白雷丸 苦楝根皮(白者可用.赤者有毒.各等分.) 上为末.醋面丸.麻子大.白汤下.

    家训云.凡欲取虫.须于每月上弦前取之.虫头向上.若望后头向下.不可取也.

    王小亭子善食.尝苦虫痛.予用安神丸服之.三日后取下一虫甚异.约长一尺.身赤色.大如鳝令人手持其两头牵之.长二三尺.形如小线.放下依旧短缩.此虫母也.

    胡泮西弟蚤卒.遗子.乃泮西夫人养之.尝苦腹中虫痛.请先翁治之.再三不效.复治之.予问先翁.曾用何药.翁曰.雄黄解毒丸.予问翁.再有别方否.翁曰.只此一方.用之屡效.予告翁云.此虫有灵.当设法取之.择定除破日.在每月初旬取之.勿令儿知也.隔夜煎下苦楝根汤.次日五更与其伯母议.用清油煎鸡子饼一个.先食之.后服药.故不与食.儿闻其香味.急欲食之.腹中如有物涌上心口.取药与服之.少顷心口之物坠下.以蛋食之不食也.巳时腹中大鸣而泻.下一虫甚异.约小指长.有头有手足.状如婴儿.予见之惊曰.此云传痨虫也.泮西云.彼父痨死.母亦痨死.今此儿.正三传也.幸去之矣.令一婢用铁钳夹之河中.以火焚之.有烟扑入婢口中.其婢亦病痨死.此男无恙.至今诵之.

    翁曰.汝用何药.如此神效.余曰.雄黄解毒丸.恐本县户房吏阎姓者.麻城人也.子有虫痛.黄瘦.腹中时痛.口馋.如有肉食则痛不发日无肉.则痛发也.请先翁治之.翁命予往.见其子甚弱.不敢下.乃思一计.只用苦楝根皮.放肉汁中煮食之.单服三日.下虫如蝌蚪者一盆.色黄黑.后以养脾丸调理而安.阎浓谢.先翁谓先母曰.吾有子矣.往吾教他读书.医出于儒.先母闻之喜.

    一儿七岁善食肉.尝病腹痛.其父问曰.积痛虫痛何如.予曰.积痛发有常处.手不可按.恶食而口干.虫痛无常处.喜手按摩.口馋而吐清水.此儿乃虫痛也.以药取之.下虫大者十余条而痛止.未一月又痛.予曰.不可再取矣.如不去其虫.则痛不除.积不除.则虫又生.苟再取之.恐伤胃气不可也.乃立一方.用黄连木香槟榔去积为主.陈皮青皮三棱莪术枳实山楂.专去其积.使君子白芜荑川楝子苦楝根皮.专去其虫.等分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米饮下.常服之.时下小虫.及下大虫如指或问.人腹中皆有蛔虫.何儿之虫独多也.予曰.小儿食伤成积.积化为虫.尝观草腐萤.木腐而生蠹.人脾虚而虫集.其理一也.或又问.虫之状有不同者.何也.曰.各从其脏变化也.如心属火化为羽虫.肝属木化为毛虫.肺属金化为介虫.肾属水化为鳞虫.脾属土化为 虫.故蛔虫 虫出于脾.为土化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