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类萃》 诸热治法

    作者: 王銮

    心热者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卧及上窜摇头切牙泻心汤主之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脾热其热在肌肉遇夜尤甚怠堕嗜卧身热饮水四肢不收泻黄散主之肺热手掐眉目日西热甚喘嗽寒热壮热饮水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主之肾热两足不喜衣覆然此者脐之下皆肾之所主缘心气下行于肾部也东垣滋肾地黄丸主之潮热因伤寒时疫触变邪气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阳邪暴伤则血气凝滞不即流通壅逆无归传于足阳明之经遂生潮热早晚两度如潮水之应期也伤寒论云潮热者实热也当利大便脉实者大柴胡汤下之脉虚浮数者百解散汗之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叫恍惚以钱氏凉惊丸安神丸主之夜热者但夜间发热是阴中有阳邪也以元戎四物二连汤主之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惊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以参苓白术散主之食热者手心热壮背先热嗳气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积丸主之疳热者形瘦多渴吃食不长肌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脚弱是也宜龙胆丸胡黄连丸芦荟丸之类壮热者一向不止由血气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惚熏发于外表里俱热烦躁喘粗甚则发惊痫也火府散通圣散主之烦热者心燥不安五心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涩宜一粒金丹主之积热者颊赤口疮下盛则腰腿壅肿表里实则身热便涩虚则汗下后仍热也或内因酒曲煎爆热药峻补外因大暖炉火侵逼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非食积热也宜三黄丸四顺饮主之风热者汗出身热呵欠面赤因其解脱风邪致令所伤客于皮毛入于脏腑则恶风发热目涩多睡阳气有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身寒有汗阴阳有余无汗而寒素问曰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消风散绿霞丸主之虚热者因伤寒及诸热汗下之后余去津太过气血未调食饮劳伤致令虚热其候困倦少力面色青白泄泻多尿虚汗自出恍惚神慢虚气软弱又有久嗽久泻久痢久血久疟以致诸疾之后成者皆虚热也凡病久则血气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皆虚则手足厥而身热也宜以惺惺散四君子汤钱氏白术散主之客热者为阳邪干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次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惊恐此良由真气虚而邪气胜也邪气既胜真气与之交争发渴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故曰客热导赤散黄连泻心汤主之癖热者涎嗽饮水由乳食不消伏结于中致成癖块也宜与白术散滋养津液以珍珠丸下其痰涎或以褐丸子磨之寒热者证如疟状阴阳相胜也先寒而后热阳不足先热而后寒阴不足寒多而热少阴胜阳也热多而寒少阳胜阴也寒热相半阴阳交攻也寒热隔日阴阳乍离也阳盛发热阴盛发寒也其有头疼汗出者有呕吐不食者有增寒而饮水者壮热而饮汤者有筋骨疼痛者或泻或秘或内寒而外热或内热而外寒又有寒而腹中痛热而腹中鸣是有食积也治法因于食积者当用白饼子下之次行补助以钱氏白术散寒多热少者小柴胡汤加桂热多寒少者白虎汤加桂寒热相半者并用小柴胡汤主之血热者每日巳午间发热遇夜则凉六合汤主之疹热耳鼻尖冷是也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之类按以上辨论诸热证可谓详悉全婴方所云血热者巳午发热遇夜则凉与东垣所谓夜则发热昼则明了不同然东垣所云血热者指阴虚而生内热也夜则发热昼则明了取其昼阳夜阴也郑氏所云血热者指小儿血盛实而言也盖谓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时也心主血血气行至巳午则阳气盛阳气与正气相搏故至期而发热非其时者非血热也因二说不同故并录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
  • 作者:
    陈修园
  • 作者:
  • 作者:
    陈会撰、刘瑾补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