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证治准绳》 余热

    作者: 王肯堂

    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经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以参苓白术散主之。〔曾〕有小儿热证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退,复热者何也。疗病至此,难以概举,或再解表攻里,或施凉剂,热见愈甚,以阴阳辨之,何者为是,推其原乃表里俱虚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以又发热,宜用温平之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投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若日久汗多烦渴,食减,脉微缓,喜饮热,可服真武汤,虽附子性温,取其收敛阳气,内有芍药性寒,一寒一温,停分得宜,用之无不验矣。〔薛〕汗后血虚而热益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用四物汤加参。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用四君汤加芎归。

    实脾散

    治小儿余热不除。

    川芎茯苓甘草白术上锉散。用水煎,食远服。

    参苓白术散

    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中满痞,噫呕吐逆,此药不寒不热,性味和平,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

    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粉草白术白扁豆(如前制)山药(去黑皮)缩砂仁薏苡仁桔梗(锉、炒。各一两)莲子肉(去心)上,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枣汤、空心调服,或温米汤亦可。

    安神散

    治吐泻诸病后心虚烦闷,触物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睡不得宁,预防变生他证。

    人参白茯苓半夏(制)甘草(炙)陈皮(去白)枳实(制。各五钱)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竹茹小团,煎七分,无时温服。

    有微热渴,入麦门冬去心同煎。

    《简易》凝神散

    治小儿经汗下热去复作,收敛胃气,清凉肌表,神效。

    人参白术白茯苓山药(炒。各一两)扁豆粳米知母生地黄甘草(各半两)淡竹叶地骨皮麦门冬(各一分)细末。每二钱,水小盏,姜二片,枣一枚煎,无时。

    钱氏白术散

    (见渴)

    黄六一汤

    (见自汗)

    真武汤

    (见自汗)

    六神散

    (见夜啼)

更多中医书籍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