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证治准绳》 肠痈

    作者: 王肯堂

    张仲景云∶肠痈之证,因饮食积热,或母食辛热之物所致。小腹按之则痛,小便数似淋,腹急,恶寒,身皮甲错,或自汗恶寒,若脉迟紧,未有脓者,用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脉洪数,已有脓者,服太乙膏以下其脓。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者,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

    窃谓、经云∶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坐卧转侧之间,须令徐缓,时少饮薄粥,及用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也。

    大黄汤

    治肠痈,小腹坚肿,按之则痛,肉色如常,或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紧,脓未成也,急服之。

    大黄(炒)朴硝(各一钱)牡丹皮栝蒌仁桃仁(去皮尖,各二钱)每服二三钱,水煎。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滞。

    薏苡仁牡丹皮桃仁(各三两)栝蒌仁(四两)上,每服四钱,水煎。

    桃仁汤

    治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壅痛,大便闭涩。亦有绕脐生疮者,但用此药无妨。

    桃仁大黄(炒)牡丹皮芒硝犀角(镑)冬瓜仁(研。各二钱)上,水煎,入犀角末服。

    牡丹皮散

    治肠痈腹濡而痛,时下脓汁,或下血。

    牡丹皮人参天麻白茯苓黄(炒)薏苡仁桃仁白芷(炒)当归川芎官桂甘草(各五分)木香(二分)上,每服三五钱,水煎。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