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曾氏云∶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钱氏以吐泻、身热、泻黄、多渴作热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春冬用白术散、大青膏相间服。
〔钱氏〕
玉露散
(方见前)〔李刚中〕治夏秋吐泻。
好黄连一两,入虢丹一两,炒丹焦,为细末,面糊丸,如芥子,服二三十粒,壁土姜汤吞。更量数服,不妨。
〔丹溪〕治小儿周岁,吐乳腹泻。
白术滑石末(各三钱)干姜(一钱)陈皮甘草(炙。各五分)上为粗末。煎服。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曾氏云∶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钱氏以吐泻、身热、泻黄、多渴作热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春冬用白术散、大青膏相间服。
〔钱氏〕
玉露散
(方见前)〔李刚中〕治夏秋吐泻。
好黄连一两,入虢丹一两,炒丹焦,为细末,面糊丸,如芥子,服二三十粒,壁土姜汤吞。更量数服,不妨。
〔丹溪〕治小儿周岁,吐乳腹泻。
白术滑石末(各三钱)干姜(一钱)陈皮甘草(炙。各五分)上为粗末。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