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证治准绳》 补虚

    作者: 王肯堂

    四君子汤

    治脾气虚损,吐泻少食。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分)上,每服二钱,姜枣水煎。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虚痰嗽,喘促恶寒,或肝虚惊搐,目眩自汗诸证,并宜服之,以滋化源。

    钱氏异功散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各等分)一方,加木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海藏云∶此方,四君子汤、补脾汤加减法也。)愚按∶前方治脾胃虚弱,吐泻不食,或惊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虚弱,咳嗽吐痰,或虚热上攻,口舌生疮,弄舌流涎。若母有证,致儿患此者,子、母并服之。

    《和剂》观音散

    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至羸瘦。

    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则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石莲肉(去心)人参神曲(炒。各三钱)茯苓(二钱)甘草(炙)木香绵黄(炙)白扁豆(炒,去皮)白术(各一钱)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温服。

    温中丸

    治小儿泻白,胃寒故也,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饮食,霍乱吐泻。

    人参白术甘草(各等分)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绿豆大。米饮下二三十丸,无时。

    和中散

    和胃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炙)干葛黄(炙)白扁豆(炒)藿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枚去核,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海藏云∶和中散,四君子汤加减法。)

    曾氏和中散附

    主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此药性味甘平,大能调治,常服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

    人参(去芦)白扁豆(炒,去壳)白茯苓(去皮)川芎缩砂仁半夏(制)香附子甘草(炙。各一两)肉豆蔻诃子(去核。各七钱半)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

    〔毛彬〕治胃气不和,吐泻不止,痰逆不食。平胃,引行诸药。

    银白散

    半夏(一两,洗七次,焙,姜、制饼)白扁豆(炒)莺粟米人参白术(焙)白茯苓山药(各四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八分,姜二片,枣一枚,煎六分,温服。

    东垣人参安胃散

    (脾)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曾世荣
  • 作者:
    曹世荣
  • 作者:
    李珣
  • 本书是河南省杞县解放前的名医翟竹亭先生的遗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开封专署卫生局以石印本问世,此由开封医学专科学校张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凡十七门,二百三十七案。各门有总论,说明病源同异;每病有医案,辨证论治,方法简便。重以温疫险恶证案,内外妇幼各科杂证兼备,所论简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败的误诊教训,亦详为记载。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运用。

    作者:
  • 作者:
    顾德华
  • 作者:
    赵献可
  • 作者:
    韩懋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