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证治准绳》 冷泻

    作者: 王肯堂

    〔薛〕汤氏云∶冷泻者,乃脾胃虚寒,水谷不化而泄。钱仲阳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色,身冷,无阳也,当用益黄散(脾)加减治之。大便清白,口不烦渴,冷积泻也,理中汤(吐泻)主之。若口鼻吸风寒之气,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汤,后用异功散。命门火衰,不能温蒸中州之气,故脾胃虚寒者,用益黄散及八味丸(肾)。脾胃虚弱者,五味异功散(吐泻)。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虚热)。脾气虚寒者,人参理中汤。寒水侮土者,益黄散。肝木乘脾者,四君柴胡散。手足并冷者,加木香、干姜。治者审之。《百问》云∶冷积泻,没石子丸极效,人参散(吐)、理中汤(吐泻)加减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则止,来复丹(大科中暑)、不换金正气散(吐泻)皆可,观音散(吐泻)、银白散,加减调治,乃平和之剂也。

    守中汤

    理春夏相交,阴湿气重,中伤脾胃,致腹痛泄利,经久不止,渐传手足浮肿,饮食少思。

    桔梗(去芦,锉、炒)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锉片、炒微黄色。各二两)白姜(四钱,炮)甘草(六钱,炙)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服。咀水煎亦可,或用姜枣。

    没石子丸

    治婴孩先因冷泻,或作赤白痢候,久而变作诸般异色,不止一端,外证面或青或白,唇舌干焦,手微冷,浑身温壮,肚内刺痛啼叫,睡卧不安,若有是候,当服。

    没石子木香黄连当归青皮(各二钱半)上五味,为末,阿魏一分,酒半盏浸化,入面少许令匀,煮糊为丸,如粟米大。

    一二岁儿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岁儿服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或五倍子汤下。

    〔张涣〕川椒丸

    治小儿夏伤湿冷,入肠胃泄泻不止。

    川椒(一两,去闭目、双者,并黑子拣净,慢火炒香熟为度)肉豆蔻(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粳米饭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粟煎汤

    治肠胃受风冷,泄注不止,身体壮热。

    白术(炮)当归(洗、焙干)川芎人参(去芦头)肉桂芍药(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粟米一匙头许,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温服。

    温中丸

    治胃寒泻白,腹痛肠鸣。(方见吐泻。)(孔氏)治脏腑不调,大便青色。

    白术人参茯苓(各一钱)甘草(炙半钱)上末。一钱,水一小盏,煎七分,温服。

    〔丹溪〕云∶泻青,亦是寒,宜用苏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汤调服。田氏云∶便青者,因惊风、内藏脾气不和,宜白术汤。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