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治一切疟疾,或先寒后热,先热后寒;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或多寒但寒,或多热但热;或一日一发,或一日二、三发;或连日或间日发,或三、四日一发。不问鬼疟、食疟,不伏水土,山岚瘴气,寒热如疟,并皆治之。
常山陈橘皮(不去白)青橘皮(不去白)槟榔草果子仁甘草(炙)浓朴(去粗皮,生上件咀。每服半两,用水一碗,酒一盏,同煎至一大盏,去滓,露一宿,来日早再荡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