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恶疮,骨节疼痛,筋脉拘挛;及诸打扑伤损,并皆治之光粉(一斤,别研)商陆粉(二两,生)续断(二两)当归(洗焙)赤芍药白芍药(各一两)柳皮(二两)香白芷川芎(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用清麻油一斤,以铁铫或瓷器内入上药,以文武火煎药黑色为度。然后去药滓,留清油,再上火煎。次入光粉以柳枝子搅匀,与油相和得所,滴入水内试之,以不散为度乳香末于所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