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杨氏家藏方》 泄泻方一十二道

    作者: 杨倓

    治小儿久利不止,及挟积作泻,疳气腹胀,全不思食。

    定粉黄丹(各半两)巴豆(七粒,去壳,同定粉、虢丹三味研匀,水和作一块,阴干,置智子仁(仁(七钱)诃子(上件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煎木瓜、陈橘皮汤送下,空

    治小儿肠胃虚弱,泄泻糟粕,或便白沫,昼夜无度。

    附子(一枚,重六钱。炮,去皮脐、尖)硫黄(别研)肉桂(去粗皮)龙骨(别研)诃子(上件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乳食空。

    治脏腑不调,泄泻频并,精神昏困,全不入食。

    木香人参(去芦头)白术干姜肉豆蔻(面裹煨熟)白芍药(六味各等分)上件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乳食前。

    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

    诃子(煨去核)干姜(炮)肉豆蔻(面裹煨熟)木香赤石脂(五味各等分)上件为细末,煮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乳食空。

    治小儿脏寒泄泻,色多青白,腹痛不食。

    硫黄(二两,别研)牡蛎(,别研)龙骨(,别研)干姜(炮)木香(以上四味各一两)上件为细末,煮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乳食空。

    治小儿风冷搏于肠胃,飧泄不止,不思乳食。

    肉豆蔻(面裹煨香)草豆蔻(去壳。各一两)草乌头(三枚,烧灰留性)上件为细末,煮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萝卜汤下,乳食空。

    治小儿下利青白,腹中作痛,面无颜色,四肢瘦悴,不思饮食。

    丁香当归(洗焙。各一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制)草豆蔻人参(去芦头)白术甘上件为细末。每服半钱,煎枣汤调下,乳食空。

    治小儿因惊滞乳,气不宣导,冷搏肠间,下利青沫,或乳多伤脾,奶瓣不化。常服腑,暖脾胃,化宿冷,进饮食。

    人参(去芦头,一两)白附子(炮)白术陈橘皮(去白。三味各半两)丁香神曲(炒黄)上件为细末。每服半钱,煎枣汤调下,空心、食前。

    治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人参(去芦头)白术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苏叶干木瓜香薷叶浓朴(生姜汁上件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小儿伏暑吐泻,烦渴引饮,小便不通。

    白茯苓(去皮)木猪苓(去皮)车前子人参(去芦头)香薷叶(各等分)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煎灯心汤调下,不拘时候。

    治小儿腹胀不消,疳泻白色,谷不化。

    木香(一钱)青橘皮(去白,一两)陈粟米(一合)巴豆(去壳,三十粒,同粟米炒令巴豆螂(二枚,去上件为细末。每服半钱,温米饮调下,乳食空。

    治小儿疳泻不止,色如米泔者。

    巴豆肉(二十粒,去壳出尽油)硫黄(别研)青黛白芜荑仁(各一钱)上件为细末,蒸饼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七丸,温米饮送下,乳食前。

更多中医书籍
  • 《女科经论》(公元 1689 年)清.萧埙(赓六)着。八卷。分为月经、胎前、产后、崩淋、带下、杂病等门,辨别虚实寒热,详论治法。

    作者:
  • 作者:
    陈念祖
  •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作者:
  • 作者: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