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申斗垣曰∶颊车穴,在耳下三分,下颏轴动之处便是。其生痈也,乃怒伤于心,停滞于肝,风热壅盛。聚于颊车而生。久多成漏。(《启玄》)
又曰∶颏毒痈生于颊之下,乃心肾经络,怒气伤于心,流滞血分,风热壅盛结聚而成。颏上属风热,颏下防成漏疮,不可轻忽。
窦汉卿曰∶颊疽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渐锉其骨,久则成漏。难愈。(《全书》)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申斗垣曰∶颊车穴,在耳下三分,下颏轴动之处便是。其生痈也,乃怒伤于心,停滞于肝,风热壅盛。聚于颊车而生。久多成漏。(《启玄》)
又曰∶颏毒痈生于颊之下,乃心肾经络,怒气伤于心,流滞血分,风热壅盛结聚而成。颏上属风热,颏下防成漏疮,不可轻忽。
窦汉卿曰∶颊疽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渐锉其骨,久则成漏。难愈。(《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