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经曰∶期门隐隐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痈。(期门穴,又名肝募,在乳旁一寸半,再直上一寸半。)
《素问》曰∶肝痈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华真君曰∶肝痈不可用针刺,须用内消内散。(《秘录》)
陈远公曰∶人素多恼怒,容易动气,一旦两胁胀满,发寒发热,已而胁痛之至,按之疼不可忍,人以为肝火盛也,谁知肝叶生疮乎!人但知肺生痈,不知肝亦能生痈也,且《灵》、《素》诸书,亦未详言,得毋创论以惊俗乎!余闻异人云∶胁疼手不可按者,肝叶生痈也。《灵》、《素》未详者,以肝痈世不常有,所以略之也。凡古今之气运不同,痈毒之生长不一,肝能生痈,乌可缺而不论乎!况肝之生痈,未尝无理也,肝一恼怒,则叶开张,肝气即逆,大怒之后,肝叶空胀,未易平复。设使时加恼怒,是肝叶竟不得安,且怒后必然动火,怒益多而火益盛,盛必灼干肝血,血干则肝气大燥,无血养肝,更易发怒,欲不郁结成痈,乌可得乎?然痈生于内,何从而见,然外可辨也。肝痈生在左而不在右,左胁之皮必见红紫之色,而舌必见青色也。此而辨之,断断无差,治必以平肝为主,佐以泻火去毒,切不可因循令其溃烂而不可救也。化肝消毒汤∶白芍、当归各三两,金银花五两,黑山栀五钱,生甘草三钱。水煎三剂疼止,又减半服,数服全愈。(《冰鉴》。此方以归芍入肝以滋肝血,则肝血骤生,易平肝血之燥,又得甘草缓急,栀子清火,银花解毒,安得不效哉。唯是火毒大盛,肝血大亏,不如此大剂,亦自徒然。倘执以肝火之旺,非肝痈之证,只用当、芍治胁痛,必不效也。)
又曰∶有左胁大痛,按之尤甚,此肝痈耳,非胁痛也。肝痈多得之恼怒,前条已论之矣。然而忧郁亦能生痈也,惟恼怒得者其痛骤,忧郁得者其痛缓,初痛之时,逍遥散大剂煎饮,痛立止矣,何至成痈也。因失于速治,而肝中郁气,若不能宣,而血因之结矣。血结不通,遂化脓而成痈,其势似缓,然肝性最急,痈成而毒发甚骤也。
有胁疼数日而死者,正因生痈毒败而死,非胁痛能死也,可不急为治之乎!宣郁化毒汤∶柴胡、薄荷、香附各二钱,白芍、当归、金银花各一两,生甘草、天花粉各三钱,陈皮、枳壳各一钱,水煎服,四剂全愈,重则六剂,后用四物汤大剂调治,不再发也,此证世不常有,前论已悉,然肝痈少见,而胁痛世所常有,余特发明忧郁之能成痈,又如此人知急治,何至成痈哉。
朱丹溪曰∶肝痈始发期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两脚胀满胁痛,侧卧则惊,便溺艰难,由愤郁气逆而成。初服复元通气散,次服柴胡清肝汤;痛胀已止,宜六味地黄丸;脾虚食少,佐以八珍汤滋肾补脾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