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薛〕腮属足阳明胃经,其生瘫者,多因儿食甘甜浓味,脾胃积热所致,亦有乳母郁怒,儿受其患者。若因热积于内,二便不通者,用凉膈散。风邪相搏,二便如常者,用漏芦汤。胃经风热,或兼咽喉肿痛,用升麻防风汤。若禀赋阴虚火动,颏间或两耳内生疮,或出脓不止者,宜用地黄丸。若因乳母肝火乘脾,用加味逍遥散。脾经郁热,用加味归脾汤。膏粱积热,用东垣清胃散。脾胃风热,用清咽利膈汤。仍参口疮治之。
升麻防风汤治胃经实热,咽痛,口燥,腮痈,等证。
升麻 防风 黄柏(炒) 茯苓 芍药(炒) 陈皮(各五分) 连翘 当归(各七分)
上,每服二钱,水煎,仍量大小用之。
清咽利膈汤治心脾蕴热,或咽喉腮舌肿痛。
玄参 升麻 桔梗(炒) 甘草(炒) 茯苓 黄连(炒) 黄芩(炒) 牛蒡子(炒,杵)防风 芍药(炒。各等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本事方》治小儿毒瓦斯攻腮,赤肿可畏者。
皂角(去核,二两) 天南星(生用,二钱) 糯米(一合)
上为细末。姜汁调涂,立效。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
〔薛〕腮属足阳明胃经,其生瘫者,多因儿食甘甜浓味,脾胃积热所致,亦有乳母郁怒,儿受其患者。若因热积于内,二便不通者,用凉膈散。风邪相搏,二便如常者,用漏芦汤。胃经风热,或兼咽喉肿痛,用升麻防风汤。若禀赋阴虚火动,颏间或两耳内生疮,或出脓不止者,宜用地黄丸。若因乳母肝火乘脾,用加味逍遥散。脾经郁热,用加味归脾汤。膏粱积热,用东垣清胃散。脾胃风热,用清咽利膈汤。仍参口疮治之。
升麻防风汤治胃经实热,咽痛,口燥,腮痈,等证。
升麻 防风 黄柏(炒) 茯苓 芍药(炒) 陈皮(各五分) 连翘 当归(各七分)
上,每服二钱,水煎,仍量大小用之。
清咽利膈汤治心脾蕴热,或咽喉腮舌肿痛。
玄参 升麻 桔梗(炒) 甘草(炒) 茯苓 黄连(炒) 黄芩(炒) 牛蒡子(炒,杵)防风 芍药(炒。各等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本事方》治小儿毒瓦斯攻腮,赤肿可畏者。
皂角(去核,二两) 天南星(生用,二钱) 糯米(一合)
上为细末。姜汁调涂,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