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治准绳·幼科》 补虚

    作者: 王肯堂

    四君子汤治脾气虚损,吐泻少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姜枣水煎。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虚痰嗽,喘促恶寒,或肝虚惊搐,目眩自汗诸证,并宜服之,以滋化源。

    钱氏异功散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各等分) 一方,加木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海藏云∶此方,四君子汤、补脾汤加减法也。)

    愚按∶前方治脾胃虚弱,吐泻不食,或惊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虚弱,咳嗽吐痰,或虚热上攻,口舌生疮,弄舌流涎。若母有证,致儿患此者,子、母并服之。

    《和剂》观音散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至羸瘦。

    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则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石莲肉(去心) 人参 神曲(炒。各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炙) 木香 绵黄 (炙)白扁豆(炒,去皮) 白术(各一钱)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温服。

    温中丸治小儿泻白,胃寒故也,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饮食,霍乱吐泻。

    人参 白术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绿豆大。米饮下二三十丸,无时。

    和中散和胃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干葛 黄 (炙) 白扁豆(炒) 藿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枚去核,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海藏云∶和中散,四君子汤加减法。)

    曾氏和中散附主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此药性味甘平,大能调治,常服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

    人参(去芦) 白扁豆(炒,去壳) 白茯苓(去皮) 川芎 缩砂仁 半夏(制) 香附子 甘草(炙。各一两) 肉豆蔻 诃子(去核。各七钱半)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

    〔毛彬〕治胃气不和,吐泻不止,痰逆不食。平胃,引行诸药。银白散

    半夏(一两,洗七次,焙,姜、制饼) 白扁豆(炒) 莺粟米 人参 白术(焙) 白茯苓 山药(各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八分,姜二片,枣一枚,煎六分,温服。

    东垣人参安胃散(脾)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雪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