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治准绳·幼科》 热吐

    作者: 王肯堂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其吐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或赤而少,乃热吐也,或干呕而无物,宜香薷饮。

    〔薛〕小儿热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爆之物,或乳母膏粱浓味,胃经积热,或夏间暑气内伏于胃所致。若肌肉 动,烦热作渴者,暑伤胃气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汤。若吐乳色黄,不能受纳者,胃经有热也,先用泻黄散,次用人参安胃散。若吐出酸秽者,乳食内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气弱也,用异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诸证,当验其手指热则胃热,冷则胃寒,热用泻黄散,寒用理中汤,不热不寒,异功散调之。

    〔钱氏〕玉露散(方见吐泻)

    香薷散治寒温不适,饮食失调,或外因风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发热头痛,或转筋拘急,或疼痛呕哕,四肢逆冷。

    香薷(一两) 茯苓 白扁豆(炒) 浓朴(姜汁制。各五钱)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加酒半杯冷服,立效。

    竹茹汤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葛根(七钱半) 半夏(炮,半两) 甘草(炙,三钱)

    上,每服一二钱,入竹茹枣许大,姜水煎取清汁,微冷,细细服。加茯苓三钱尤妙。

    〔钱氏〕藿香散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及转过度者,宜服。

    麦门冬(去心,焙) 半夏曲(炒) 甘草(炙。各半两) 藿香(一两用叶) 石膏(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本事》麦门冬散治小儿呕吐,脉数有热。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汤氏〕清膈饮子治小儿伏暑呕吐。

    香薷 淡竹叶(各一两) 白茯苓 人参 半夏 檀香 甘草(炙。各半两) 白粳米(一合)

    上 咀。姜煎,温服。大小加减。

    《圣惠》麦门冬散治呕吐不止,心神烦热。

    麦门冬(焙) 淡竹茹(各半两) 甘草(炙) 人参 茅根 陈皮(去白、焙,各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少许,煎五分,稍热频服。量大小加减。

    治呕吐心烦热芦根粥

    生芦根(二两) 粟米(一合)

    上,用水二大盏,煎至一半,去滓,投米作粥,姜蜜少许食。

    大顺饮解冒暑毒烦渴,吐泻腹痛,发热神昏,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黄少,口干汗多。

    细面(二十两) 生姜(十六两) 赤茯苓(去皮) 粉草(各五两)

    上,先以生姜方切如绿豆样,石钵内杵烂,入面再杵匀,摊作薄片,烈日中曝干,赤茯苓、粉草二味细锉,同前姜面片或晒或焙,合研为末。每服二钱,新汲井水,无时调服。或温熟汤。

    绿豆饮解误服剂热之毒,烦躁闷乱,或作吐,或狂渴,宜先投下,次服对证药剂。

    绿豆粉(一两) 净黄连 干葛 甘草(各半两)

    上,除绿豆粉外,余三味共为细末,入乳钵同绿豆粉杵匀。每服半钱至一钱,温豉汤调服。

    益元散治热吐面赤气粗,小水短少,伤暑作吐尤佳。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姜汁调,灯心汤下。吐甚者,井花水下。

    《济生》竹茹汤治热吐,口渴烦躁。

    橘红 干葛 甘草 麦门冬 竹茹 生姜上,水煎服。热甚者,加姜连。

更多中医书籍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