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治准绳·幼科》 病

    作者: 王肯堂

    (音奇),小鬼也,乳下婴儿未能行,而母更有娠,其儿病微微下利,寒热去来,毛发 ,以为有恶鬼神导其腹中胎,妒嫉而为此,故名曰 病也。以他人相近,亦能相继,亦曰继病。妊娠妇人不必悉能致 ,亦时有此尔。女子气血上为乳汁,下为经水,小儿饮交乳且病,况其大分已荣于胎,而乳汁之漓可知,能无使儿病乎,则又何鬼神之咎为也。《千金》炙伏翼熟嚼哺儿,而怀妊者带伯劳鸟毛、白马眼,不能滋荣气血,乃徒剥裂禽兽。海藏云∶生者为相继,死者为传尸,有脉而无气、谓之尸厥,有气而无脉,谓之行尸。丁奚、露哺、客忤、无辜四异病也。阳易、阴易、百合、狐惑、四奇病也。

    龙胆汤治婴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吐 者若已能进哺,中满食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痫。方悉主之。

    龙胆草 柴胡 黄芩 桔梗 钓藤皮 甘草(炙) 茯苓 芍药(各二钱半) 蜣螂(二枚) 大黄(一两)

    上为锉散。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为一剂,十岁以下小儿皆可服,若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为三服,皆以得下为止。此剂为出腹婴儿所作,若日月长大者,亦根据此为例,必知客忤及有 气者,可加人参、当归各二钱半,一百日儿加一钱一字,二百日儿加二钱半,一岁加半两,余药皆仿此。

    《圣惠》甘草散

    治小儿中 ,面色白赤,而复变青者如醉色,故复发作面赤,若青黑色绕口,不治。觉病候晚者死,觉之早者,所中邪气未入脏腑,又微引乳者可服此。

    甘草(炙微赤,锉) 龙骨 赤茯苓 牡蛎(烧为粉) 生干地黄 黄芩 桂心(各一分) 当归(半两,锉,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淡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白蜜一钱,更煎一两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日三四服。

    大黄丸治小儿中 挟实。

    川大黄(锉碎,微炒) 白藓皮 甘草(炙,微赤。各半两) 犀角屑 黄芩 赤茯苓 赤芍药(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加减,日三四服。

    〔张涣〕虎骨丹治被 病。

    虎头骨(微炙) 鬼臼(去毛) 草龙胆 鬼箭(各一两) 琥珀 白胶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