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病证名。系指咽干的病症。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因于虚者:一是少阴液亏。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液亏则虚火上灼,咽喉失养而嗌干。症见咽干至夜尤甚,渴欲饮水而不解兼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二是肺阴虚咽失于濡养而嗌干。《素问·藏气法时论》描述其症状为“喘咳逆气,肩背痛……虚则少气不能扳息,耳聋嗌干。”治宜滋阴养肺,方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因于实者,多由肺胃火炽,灼伤津液则嗌干而疼。治宜泻火解毒,利咽止痛。方用清咽利膈汤加减。本病可见于今之急慢性咽炎、萎缩性咽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