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见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发斑》。指在热病过程中发于皮肤表层之斑疹证候,有些病证,可同时见到“斑”与“疹”。斑疹散见于体表,多为散在分布,亦可呈现片状,或如绵纹状。以手外抚不碍手,斑点较大者为斑;形小如粟米,略高出于皮肤之上,先之碍手者为疹。大要从形色分辨,以松浮、稀疏、红活为邪势轻浅;紧束有根,稠密、其色紫、黑为邪毒深重。多见于温热、温毒病证,判断证候之轻重除从斑疹形色诊察外,患者的神志情况亦十分重要。如虽见斑疹而神清气和者为顺;斑疹兼见神昏谵语者为病势深重。《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载述:“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参见斑、疹条。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名。见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发斑》。指在热病过程中发于皮肤表层之斑疹证候,有些病证,可同时见到“斑”与“疹”。斑疹散见于体表,多为散在分布,亦可呈现片状,或如绵纹状。以手外抚不碍手,斑点较大者为斑;形小如粟米,略高出于皮肤之上,先之碍手者为疹。大要从形色分辨,以松浮、稀疏、红活为邪势轻浅;紧束有根,稠密、其色紫、黑为邪毒深重。多见于温热、温毒病证,判断证候之轻重除从斑疹形色诊察外,患者的神志情况亦十分重要。如虽见斑疹而神清气和者为顺;斑疹兼见神昏谵语者为病势深重。《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载述:“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参见斑、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