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词典》a~b 辟

    ㈠(pī,音譬)

    ①排除,祛除。《灵枢·忧恚无言》:“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②相着。指血脉或肠胃等组织相敛着。《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块然而不痛。”《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一说指“避迭。”如王冰注:“辟,辟迭也。”一说指邪僻。如张介宾注:“辟,邪僻不正也。”一说指气不足。如杨上善注:“摄辟,肠胃无气也。”)③遗开,屏去。《素问·气穴论》:“帝乃辟左右而起。”

    ④指疾病。见“辟积”。

    ⑤偏欹。《素问·气交变大论》:“筋骨并辟,肉瞤瘛,”张介宾注:“并,拘挛也。辟,偏欹也。”

    ⑥克伐。《素问·气交变大论》:“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

    ⑦指外周广阔度。《灵枢·肠胃》:“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

    ㈡(bì,音避)

    ①通“避”。退避。《素问·五常政大论》:“敦阜之纪……湿气乃用,燥平乃辟。”

    ②通“襞”。衣裙之皱褶,引申为重复积累,见“辟积”。

    ③通“(辟^足)”。《素问·气交变大论》:“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筋骨并辟。”

    ④征召。《三国志·华佗传》:“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