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又名鼻鼽。指鼻腔内不断流出清涕,或可兼见打嚏等证。《灵枢·忧恚无言》:“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鼽嚏。”《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致也。”临床上常突然发病,鼻流清涕,鼻腔作痒,喷嚏频作,或鼻塞流清涕,或兼有头痛、发热等症。宜宣肺疏散,用清肺止流丹、苍耳散、细辛膏等。慢性发作、体虚者,宜加黄芪、白术等药。参见鼻鼽条。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证名。又名鼻鼽。指鼻腔内不断流出清涕,或可兼见打嚏等证。《灵枢·忧恚无言》:“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鼽嚏。”《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致也。”临床上常突然发病,鼻流清涕,鼻腔作痒,喷嚏频作,或鼻塞流清涕,或兼有头痛、发热等症。宜宣肺疏散,用清肺止流丹、苍耳散、细辛膏等。慢性发作、体虚者,宜加黄芪、白术等药。参见鼻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