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①指针刺时医生持针手下取得的沉紧等感觉。《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医学入门》:“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得气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的得气,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如未得气,应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促使得气。近代更将医生持针的沉紧感觉与病人所产生的酸、麻、重、胀或触电样反应结合起来,称为针刺感应。详见该条。
②指用药与天时气候相符合,与人体气化相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①指针刺时医生持针手下取得的沉紧等感觉。《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医学入门》:“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得气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的得气,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如未得气,应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促使得气。近代更将医生持针的沉紧感觉与病人所产生的酸、麻、重、胀或触电样反应结合起来,称为针刺感应。详见该条。
②指用药与天时气候相符合,与人体气化相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